山东姜农用剧毒农药种植生姜 自己不吃只做外销
生姜:餐桌上的调味品与地下的农药隐患
生姜,这一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早已超越其简单的身份,具有深远的药用价值和对健康的重要保健作用。随着农产品农药使用的日益泛滥,这一熟悉的食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日,在山东潍坊地区,农药生姜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片土地上,生姜的种植传统源远流长。正值种植季节,记者深入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街道的农村,真相。在西波浪泉村的生姜田,一幕令人震惊的场景展现在眼前:农户正在向嫩芽的生姜边撒播一种蓝色的神农丹农药。那包装袋上的“严禁用于蔬菜、瓜果”的大字醒目刺眼,背面骷髅标志和红色“剧毒”字样更是让人心悸。
据专家介绍,神农丹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极具毒性的物质,仅仅50毫克就足以对一名50公斤重的人构成致命威胁。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剧毒农药被违规甚至滥用在了生姜种植中。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丢弃的神农丹包装袋,姜农们更是成箱成箱地使用。
按照农业部的规定,神农丹仅可用于特定的农作物,如棉花、等,且在使用方法、用量上有着严格的限制。但在这里,农民们每亩地使用量高达8至20公斤,是规定用量的3-6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农药的使用时间距离收获新姜仅有短短的60天间隔期,远远低于甘薯上的安全间隔期150天。
神农丹的特点是其能够被植物全身吸收,这意味着滥用神农丹不仅会导致生姜中农药残留超标,还会对地下水造成长期污染。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院长周志强教授对此深表担忧,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大量农药成分会随灌溉水渗入地下,对环境和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当地农民对神农丹的危害心知肚明,他们种植的生姜使用过神农丹后,自己根本不吃。那么这些剧毒农药究竟从何而来?经过调查,记者在附近的农资店找到了答案。这些农资店公然销售神农丹,甚至对于大量采购的客户毫不吝啬地提供货源。
而在潍坊安丘市大黑埠村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姜蒜批发市场,记者发现了更为严峻的问题。这里的商家可以轻松获取农药残留合格的检测报告。然而真相是,只要选择合格的姜去检验,就可以获得合格的检测报告。这意味着市场上流通的生姜可能存在大量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
潍坊当地的生姜分为出口姜和内销姜两种。出口基地的姜因为面临外商严格的农药残留检测而不敢使用高毒农药。内销的生姜则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更是对社会的道德底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行动,确保每一片生姜都能安全地走上餐桌。在潍坊市的广袤土地上,安丘市的生姜种植规模尤为引人注目,其种植面积高达十五万亩左右。这里的生姜不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更是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与峡山区相比,安丘市在农药管理上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措施。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每个镇、每条街道、每个社区、每个村落,都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守护者农药监管员和信息员。他们承担着对农药经营和使用的无缝隙监管重任,确保每一位农户都能遵循规章制度,合理使用农药。这种严谨的管理体系,不仅保障了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珍视和保护。
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农产品卫生安全的隐患,它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也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安丘市对农药的严格监管,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有力回应。从源头上规范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是保障农产品卫生安全的重要途径。
这些监管员和信息员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普及农药知识的宣传者。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传授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解答农户的疑惑。他们的辛勤工作,为安丘市的农产品卫生安全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安丘市以其在农药管理上的严格措施,展现了其对农产品卫生安全的坚定承诺。这是一个对生态环境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产业未来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