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近视须预防健康陷阱
寒假来临,各大近视治疗机构纷纷展开营销攻势,针对中小学生的家长群体推出各种产品和服务,其中宣传的“90天摘下眼镜”,“零运动,零节食,月瘦20斤”,“吃半年药,长高8厘米”等诱人宣传语让人心动不已。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抱着美好的初衷想要尝试这些产品和服务。背后的真相却可能令人失望。
通过现场暗访和咨询专家,记者发现这些机构和产品的宣传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和风险。一些机构在宣传时并不进行眼部检查这个必要的诊治近视的步骤,甚至不提供任何退款保障。他们所声称的贝茨视力训练法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一些机构声称他们的仪器可以模拟这种训练法,但实际上这种训练法的有效性并未得到眼科专家的认可。而且,他们所使用的一些仪器并未经过相关认证,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在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的一个三层小楼里,记者走进一家青少年视力提升机构,发现这里并没有正在治疗的孩子或前来咨询的家长。唯一的工作人员拨通电话与所谓的“眼科专家”沟通后,就断定记者的近视可以通过他们的仪器改善。而在一家视觉训练中心,他们甚至以年龄作为能否治疗的唯一判断依据。这些机构的宣传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和专业证明,他们所使用的仪器和方法也往往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
一些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往往夸大产品的疗效和适用范围,甚至使用模糊的语言和概念来误导消费者。他们所谓的“神奇疗效”往往只是短期的表面现象,并不能真正解决消费者的健康问题。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理性看待这些宣传和产品。
眼科专家指出,近视、远视、斜视、弱视、散光的病因各有不同,不能采用同一方法治疗。我们应该选择科学的方法来保护眼睛的健康。在选择任何产品或服务之前,我们应该先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了解他们的真正效果和安全性。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不要被虚假宣传所迷惑。在选择治疗近视的方法时,我们应该选择科学、安全、有效的方法来保障我们的健康。关于近视治疗仪器的真实效果,专家们给出了审慎的评估。他们表示,这类仪器确实蕴含一定的科学原理,但其实际疗效需要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即便这些仪器被证明有效,其功效也主要在于放松睫状肌,改善因痉挛导致的假性近视。对于由其他原因引发的真性近视,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专家进一步强调,从假性近视过渡到真性近视的时间极为短暂,很容易错失治疗良机。区分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并非易事,必须依赖于医学眼科的精确检查,一般的配镜验光往往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在一些视觉训练中心,价格高昂的治疗费用(如每次150元的治疗费,以及2580元一副的视觉训练镜)让人不禁质疑其性价比。这些费用所提供的服务,实质上类似于打羽毛球、做眼保健操或戴老花镜等日常活动。家长们对此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审慎决定是否投入资金进行这样的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视力提升机构和视觉训练中心并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它们究竟属于何种性质,又应由谁来监管呢?这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医政科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机构不属于医疗机构,因此不在卫生局的管理范围内。而对于它们是否涉及非法行医,则需要提供具体的从事医疗行为的证据。这些机构使用的仪器并非医疗器械,因此其提供的服务更偏向于康复和保健,而非治疗手段。这使得监管部门在判断是否违规时面临一定的困难。
这些机构在广告中使用的语言十分微妙,它们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词汇如“治疗”、“治愈”等,而是选择如“提升”、“改善”、“恢复”等较为模糊的词汇来描述其服务效果。
至于工商部门是否应对其进行管理,北京市工商局企业监督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需要具体调查这些机构是否存在经营行为。在他们看来,通过仪器提高视力显然属于治疗行为,理应由卫生部门监管。
这两家性质不明确、未经工商注册的机构目前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那么,如何确保这类近视治疗行业的正常秩序,谁又能为青少年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为青少年的视力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