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他最后结局怎么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广为人知,那就是李景隆。他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养子,出身名门,自幼喜欢读兵书。他的故事并不只是简单的英勇事迹,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人生历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迷奇闻网的小编深入了解他的故事。
在明朝历史上,有一场典型的成功推翻中央统治的事例,而背后的主角并非偶然成功。实际上,从双方实力来看,朱棣(藩王)似乎并不是建文帝(中央)的对手。朱棣最终能够胜出,除了自身的带兵能力强大和手下得力干将的帮助外,还得到了建文帝一方的“助攻”。
建文帝的“智囊团”中,黄子澄等人的策略与其说是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不如说是在给建文帝挖坑。特别是黄子澄的建议,换掉了李景隆的前任,从而为朱棣带来了最大的“助攻”李景隆。
李景隆作为开国功臣之子,出身显赫,明朝上下对他寄予厚望。他自幼喜欢读兵书,看似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苗子。尽管他熟读兵书,却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他对自己的信心过于盲目,认为父亲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建文帝即位后开始削藩,李景隆在周王朱的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之后,当朱棣起兵靖难时,由于长兴侯耿炳文战败,黄子澄建议换上李景隆。于是,李景隆拜大将军,奉命率五十万大军北伐。
李景隆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得不够果断和勇敢,而且在关键时刻还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的行为似乎更像是在帮助朱棣而非对抗他。他围困北平,但却因为嫉妒而撤兵,让朱棣得以回援。在郑村坝的战斗中,他轻敌冒进,导致大败。他不仅作为主帅抛弃物资和部下,还连夜南逃。这样的表现让人不禁质疑他的军事能力。
建文帝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李景隆的失误和不力表现给他带来的损失有多大。尽管李景隆两次战败被严重质疑能力不足时甚至朝中有大臣请求诛杀李景隆就连当初推荐他的黄子澄也不得不请求将其正法建文帝仍然选择相信他并派他去议和。在议和期间朱棣态度坚决李景隆见大势已去便动了投降的心思。不久燕军来到金川门李景隆便和谷王一起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城南京陷落。可以说李景隆先是帮朱棣保住北平又帮他消耗了大量中央兵力直接帮他打开了金川门这样的表现让人不禁要问谁是靖难第一功臣呢?
朱棣即位后对李景隆的态度看似器重实则更多的是感谢他的开门之恩。然而朝中大臣接连弹劾他朱棣便下诏削其勋号没收家产将其软禁在家。李景隆曾试图以绝食抗议但最终并未死去直到永乐末年才离世。
回顾李景隆的一生他虽然出身名门一心效忠建文帝并有一腔热血但最终仍败给了实力差距。当得知统率五十万兵力北伐的是李景隆时朱棣或许内心早已认定自己必赢无疑。他还详细剖析了李景隆所展现出的五大弱点。
治军之道,李景隆未能深得其中精髓。他的军队缺乏严谨的军令和军纪,上下之间不能一心,士气低落。这样的军队,即使人数众多,也难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他对南方的将士并不了解。南方的将士们并不适应北方的严寒气候,需要针对性的训练和装备。李景隆忽视了这一点,导致粮草军备不足,无法适应恶劣的环境。
他过于贪功求胜,常常贸然轻进。这种急躁冒进的战术,往往会让军队陷入险境,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李景隆缺乏对下属的信任。他刚愎自用,难以赢得士兵们的信任和尊重。一个将领如果没有威信,那么他在指挥军队时,便会显得力不从心。
他的部下并非精锐之师。这支由乌合之众组成的军队,混乱无序,其中多是一些谀佞小人。这样的部队,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显然无法抵挡。
面对李景隆的这些明显弱点,朱棣嘲讽道:“九江(李景隆的别称)究竟有何等才能来统帅这五十万大军呢?他的失败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在李景隆的领导下,这场战役的失败似乎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