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鱼翅现状:约四成鱼翅由明胶合成
自古以来,“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被视为财富的象征,但随着记者对国内鱼翅市场的深入探访,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鱼翅的价格已不再遥不可及,甚至低至连乞丐都能消费得起。这背后隐藏的是一条令人震惊的鱼翅产业链。
这条产业连生产出的鱼翅,竟然是使用明胶合成的“素鱼翅”。只需二十元,就能购买到一斤金黄色的“粉丝”式鱼翅,让人难以置信。业内人士透露,真正的鱼翅是鲨鱼的背鳍、尾鳍等经过精细制作而成,价格昂贵,一般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而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一些不法商贩动起了歪脑筋,用食用明胶等低成本原料制作假鱼翅。
在济南市海鲜大市场,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一般的饭店大多使用所谓的牙拣翅,每500克批发价格在600元至800元之间。如果用真鱼翅制作一碗鱼翅汤,成本至少要在150元以上。广州市海味干果行业商会的一位副会长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市场上销售的几十块钱一碗的鱼翅基本都是用“素鱼翅”制作的。
分辨真假鱼翅并不容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市场上消费的鱼翅中,约四成是这种“素鱼翅”。由于鱼翅本身并无特别香味,其美味主要来源于汤汁的配料,如火腿、老鸡等熬出来的汤汁。即使使用假鱼翅制作出来的鱼翅汤,也能让人难以分辨真假。一些高档酒店也会利用这一点来牟取暴利。
山东省营养学会副会长杜慧真表示,鱼翅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顶级补品。其主要营养成分是胶原蛋白,但并非是优质蛋白。而且鲨鱼体内重金属富集情况较为普遍,其中汞元素多聚集在鱼翅部位,过量摄入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目前,食品检测部门尚未对此进行常规检测。
广州市海味干果商会副会长伍惠汉认为,鱼翅的价格更多是被附加的高级食材调汤所抬高。对于大部分内陆人来说,吃鱼翅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济南经营保健品生意的刘伟元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只是为了接待生意伙伴才会选择吃鱼翅,平时并不会主动消费。
这一调查揭示了鱼翅市场的内幕,让人们重新审视这一传统食材的真实价值。在享受美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食品的安全与健康问题,理性消费,远离不必要的风险。标题:天价鱼翅背后的迷局:安全与否?消费热潮能否降温?
天价鱼翅背后的真相,其来去如同一个无法解开的迷局。在广州、济南等地,、生产厂家、经销商都对鱼翅的来历保持沉默,让消费者在花费天价的也不得不忍受对其来历的困惑。
我国的鱼翅捕捞量稀少,大部分鱼翅是从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进口的。探访广州、济南的大型海产品市场,记者发现,那些高昂的鱼翅往往包装简陋,缺乏必要的信息,如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检验检疫合格标志等。这引发了人们对鱼翅安全性的疑虑。
“造假”、“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在一些生产加工商、经销商、酒店中屡见不鲜,他们往往以此解决供求矛盾。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关于“鱼翅热”能否降温的问题,专家指出,尽管公务或官方宴会上实现“零鱼翅”能带来示范效应,但对限制鱼翅贸易的影响有限。不久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回应了人大代表的提议,将在公务接待中禁止食用鱼翅,以保护鲨鱼物种和海洋生态平衡。这一措施并未对民间消费产生太大影响。
在广州一德路海鲜市场,鱼翅交易量下滑近40%,但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不景气,而非禁令的影响。因为鱼翅的主流消费人群是企业老板和商业精英,而大多数公务消费并未达到需要吃鱼翅的水平。对于部分人来说,鱼翅仍是接待重要生意伙伴的首选。
多位专家认为,“素鱼翅”原料来源不明,真鱼翅重金属超标、营养价值有限,不健康的鱼翅消费观确实应该改变。在我国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鱼翅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使国内约四成的鱼翅是食用明胶合成的假鱼翅,鱼翅热依然难以降温。
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这样的迷局,更需要保持警惕,选择可靠的购买渠道,关注产品的来源和安全性。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再盲目追求昂贵的鱼翅,保护海洋生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天价鱼翅的迷局何时才能揭开?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