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加力高质量发展改革红利提速释放
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卓越的业绩,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稳定器。从世界最大的桁架式半潜平台组块的成功建造,到C919大型客机的翱翔蓝天,再到首艘国产航母的下水,无不展现出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行动,更离不开改革红利的加速释放。
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持续增加,营业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实现了稳步增长。这一切,既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优化结构的成果,也体现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顶梁柱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在应急保供、医疗支援、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复苏贡献了巨大力量。
在政策方面,国家对国有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从设立科创局,到加大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再到建立健全研发投入效益加回机制,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国有企业也在积极搭建高水平的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研发平台,打造高水平的“双创”平台,汇集创新资源,带动社会创新。这不仅提升了国有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改革的红利正在加速释放。国有企业正通过混改、重组等方式,不断向改革“深水区”挺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国有企业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一切,都离不开国有企业坚定的改革决心和行动。
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我们期待国有企业能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国有企业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国企业改革成就瞩目,塑造现代化企业新面貌
历经数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企业界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成果。在全面落实中央企业功能界定分类的基础上,中央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已全面完成,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市场化基础进一步稳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已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领域和范围也在持续扩大。自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推进的混改事项已经达到4000项,成功引进了各类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目前,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已经超过了70%,特别是在电力、民航、电信等重点领域的混改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战略性重组,央企数量从2015年的106户调整至百户以内。石油石化、电力、通信、军工、机械、建筑等行业的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占中央企业的比重均超过90%,显示了国有资本在关键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山西、山东等多地的国有企业也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重组整合动作频频。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央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2041户“僵尸”特困企业的处置任务,累计化解煤炭、钢铁过剩产能达到惊人的数字。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认为,经过“十三五”以来的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治理管理更加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这一切都为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三年,国企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翁杰明表示,将大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这不仅包括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包括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兼并重组,不设限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等。可以预见,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国有企业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中央企业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引领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