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绿色新路助力后发赶超以大数据为引领
“鲤鱼跃龙门”,这是欧阳的真实写照。19岁那年,他离开贵阳,踏上求学之路,对家乡的未来满怀期待。时隔二十年,他放弃了上海外企高管的优渥待遇,毅然回到贵阳,投身于大数据产业的热潮之中。如今的贵阳,已经成为许多有梦想的青年人实现梦想的热土。
贵阳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连续十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四年不断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这座西南边陲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它的活力与潜力。
“一坛一会”不仅为贵阳带来了名声大噪,更为它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GDP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微末数字跃升至数千亿元,大数据引领的数字经济如日中天,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这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贵阳走出的一条后发赶超的绿色新路。
贵阳,这座绿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部。森林覆盖率超过四成八,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百分百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九成。曾经的酸雨之城已经蜕变成为一座生机盎然的森林之城。
回忆往昔,由于能源结构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贵阳曾一度成为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通过果断的决策和坚定的行动,贵阳成功实现了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向绿色发展的转变。
在大数据产业的推动下,贵阳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无人驾驶测试基地的开放、翰凯斯公司的创新实践,都是贵阳在创新道路上的坚实步伐。绿色发展已成为贵阳的核心竞争力,浓郁的绿色底蕴为这座城市的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时刻,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人挺身而出。面对永红散热器公司的生产困境,贵州航天云网公司总经理杨灵运带领这支刚刚组建一年多的团队,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挑战。他们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家企业打造了一座全新的数字化车间。这一举措使得库房管理准确率大幅提升至90%以上,产品质量水平也跃升了30%。在短短三年内,贵州航天云网已经为上百家企业实施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了三成以上。
在大数据的浪潮中,贵阳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这一时代机遇。贵阳市长陈晏表示,依托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贵阳正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各类场景的运用,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大数据的聚集、融通、应用在这里已经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先行先试的突出特点。
贵阳,这座致力于打造“中国数谷”的城市,一直在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不仅吸引了全球知名企业的目光,还培育了一批本地的优秀企业。截至2017年,贵阳大数据企业已经达到1200家,主营业务收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17亿元。目前,贵阳拥有17.55万名大数据从业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扎根。一年一度的数博会,已经成为贵阳向全球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平台。
漫步在贵阳的街头,你会被城市的绿色气息所吸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市里的湖光山色,让这里的市民倍感幸福。81岁的雷月琴老人是一名护水志愿者,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了贵阳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她的手绘图本上,标注的工厂越来越少,污水处理厂越来越密集,这让她感到无比欣慰。
位于白云区南部的泉湖公园,曾经是一个脏乱差的地方,但现在却变成了一个生态公园。这里的水清了、岸绿了,连野生动物都把这里当作新家。附近的居民蒋庆华再也不用忍受臭味和嘈杂,出门便是一派恬静秀丽的湖畔风光。这些都是贵阳用心打造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向市民交出的“绿色答卷”。
不仅如此,贵阳的大数据发展已经从风生水起转入落地生根。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无需专程跑趟办事大厅,只需在手机上就能解决各种问题。贵阳市打造的“筑民生”平台,利用大数据互动手段,为市民提供了户籍、就业、医疗等六大类便民服务。
在绿色发展的征途上,贵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标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打出了“一河百山千园”生态体系、“大数据民生”工程等组合拳。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贵阳,这座充满活力和温度的城市,正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带来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