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耗材价格虚高 销售主要靠回扣
针对当前市场上一些产品价格虚高的问题,特别是在医疗领域,许多患者对于贵的产品往往抱有“贵的就是好的”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部分产品价格过高。某些国外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工厂,产品经过海关周转后,就被冠以“进口产品”的标签,价格也随之飙升。由于以药养医的机制仍在运行,医生在使用产品时也有倾向选择高价的。这种情况在我国大量使用普通医疗耗材方面尤为明显,如进口导尿管、输液袋等,它们的功能与国产产品相似,但价格却高出许多。
深入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关注产品的成本结构。以腹膜透析液为例,其零售价与成本之间的巨大差异令人惊讶。参观过一家大输液生产厂家的记者揭示,尽管生产线已经高度自动化,产品的出厂价仍然很低。在市场上的零售价却远高于此。
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陈先生透露,国外公司为了达成销售利润连年高速增长的目标,会不断推出新产品,并设定较高的价格。如一次性吻合器的价格在国内外市场就有显著差距。
医疗领域的销售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管理难度大于药品、行业信用体系落后、定价机制不完善等。医疗耗材的销售主要依靠回扣,这种情况在人工关节等产品的使用上尤为突出。天津市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的副教授李兰冰指出,这种销售模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我国对医疗耗材的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都需要加强监管。
针对这些问题,集中采购是一个被提出的解决方案。河南省已经率先开展以省为单位的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指出,尽管集中招标采购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医院层面的回扣,但最终的处方权、使用哪款医疗器械的决定权仍在医生手中。集中采购招标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阻力。江西省卫生厅巡视员刘富林也认为,尽管量价挂钩是理想的降价方法,但在现实中操作并不容易。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与市场共同发力。应加强监管,完善定价机制,同时利用市场的调控作用。国外摸索出的集中采购办法可以作为一个尝试,但必须有配套的改革措施,真正实现量价挂钩,以批量优势降低价格。还需要对医疗耗材的生产、流通、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尤其是对基本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耗材产品。
解决医疗耗材价格虚高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市场、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取得成效。针对某些疾病所需的特定耗材,我们首先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病患的具体人数和分布情况,进而依据这些数据精确采购所需耗材。面对全国众多病种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如何准确掌握每一种产品的标准价格成为了一大挑战。这一过程不仅复杂繁琐,而且充满不确定性。
我们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淘汰那些低水平重复的企业。想象一下,如果全国数千家制药企业缩减至仅存的30家,那么每一家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得到大幅降低,同时违法成本也将显著提高。这将使监管更加集中并落到实处。当前,由于厂家数量众多,监管工作确实面临巨大挑战。加之法律对于市场抽查检验不得收费的规定,使得监管部门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履行其职责。于是,一些企业心存侥幸,认为被查到的概率微乎其微,从而试图“浑水摸鱼”。
卓小勤指出,医生们因缺乏合理的收入渠道,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增加收入。一些名医的价值与其所获得的合法收入远远不匹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源入手,解决医生的待遇问题。否则,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医生收取回扣的现象。
为了降低医疗成本,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例如,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以及加强基础耗材的国产化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降低价格,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李兰冰的观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我们才能逐步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为病患带来真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