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与肥大 肿瘤肥大细胞染色

恶性肿瘤 2025-07-23 17:24恶性肿瘤www.zhongliuw.cn

一、肥大细胞与肿瘤的关系

肥大细胞(MC)是存在于人体结缔组织中的髓系细胞,含有组胺等有效炎症介质的粗颗粒。近年来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对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是抗肿瘤免疫的关键协调器。肥大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存在争议,它们可以在不同肿瘤类型中发挥促肿瘤或抗肿瘤功能,这取决于它们在肿瘤内或肿瘤周围的位置以及与肿瘤微环境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

肥大细胞通过以下机制参与肿瘤进程:

  • 促进肿瘤生长与血管生成:分泌VEGF、FGF等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
  • 调节免疫应答与炎症:释放TNF-α、IL-1等细胞因子
  • 影响治疗反应与预后:某些肥大细胞亚群与治疗敏感性相关
  • 二、肥大细胞染色技术

    肥大细胞染色是病理学检查的重要方法,用于检测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肥大细胞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等成分,释放后可致机体发生过敏反应。

    常用染色方法

    1. 甲苯胺蓝染色法

  • 原理:甲苯胺蓝是碱性染料,肥大细胞胞质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等异色性物质,遇到甲苯胺蓝可呈异染性紫红色
  • 步骤:组织脱蜡至水→甲苯胺蓝染液染20-30分钟→95%酒精分色→脱水透明封固
  • 结果:肥大细胞颗粒呈红紫色,胞核呈蓝色
  • 应用:可用于尖锐湿疣的初筛及肥大细胞的检测,但不推荐用于软骨、胃粘膜等难染组织的染色
  • 2. 硫堇染色法

  • 染液配制:硫堇0.5g溶于100ml蒸馏水
  • 染色步骤:石蜡切片脱蜡至水→硫堇染液染0-60分钟→蒸馏水稍洗→晾干→透明封固
  • 结果:肥大细胞颗粒呈紫红色,胞核呈蓝色
  • 3. 奥辛蓝-沙红染色法

  • 特点:可区分幼稚型和成熟型肥大细胞
  • 结果:含有生物胺的幼稚肥大细胞呈蓝色;含有肝素的成熟肥大细胞呈红色
  • 4. 醛品红-橙黄G染色法

  • 结果:肥大细胞颗粒呈紫-深紫色,弹性纤维呈深紫色,红细胞呈鲜橙黄色,其余组织呈淡黄色
  • 染色注意事项

  • 组织要新鲜,并迅速固定,操作过程要求严格
  • 肥大细胞颗粒可因组织存放过久而被破坏
  • 甲苯胺蓝染色后应用风扇吹干切片而不用酒精脱水,因为酒精容易使肥大细胞颗粒恢复正色性而呈蓝色
  • 三、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在肿瘤诊断中,肥大细胞染色主要用于:

    1. 肥大细胞瘤(MCT)诊断

  • MCT是犬最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占皮肤癌病例的11%
  • 诊断方法包括病理学检查(HE病理/细胞病理)、免疫组化(IHC)和甲苯胺蓝特殊染色(T-B)
  • 细胞病理学检查常用罗曼诺夫斯基染色法及其改良方法(如瑞氏-吉姆萨)
  • 2. EBV+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

  • 研究发现交感神经通过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促进EBV+DLBCL的进展
  • 这一发现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 3. 胃肠道肥大细胞病变评估

  • 胃肠道标本中肥大细胞浸润需注意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及诸多功能性异常的可能
  • 黏膜活检中评估肥大细胞数量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 四、染色技术比较

    | 染色方法 | 主要特点 | 适用场景 | 文献来源 |

    |||||

    | 甲苯胺蓝法 | 操作简便,结果稳定 | 常规肥大细胞检测 | |

    | 硫堇法 | 显示颗粒清晰 | 基础研究 | |

    | 奥辛蓝-沙红法 | 区分幼稚/成熟肥大细胞 | 发育研究 | |

    | 醛品红-橙黄G法 | 对比清晰 | 特殊研究需求 | |

    改良HE染色技术在肿瘤诊断中可更清晰地展示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如核大、核深染、核仁明显等,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分类。通过HE染色,病理学家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式,从而判断出肿瘤的具体类型。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