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穿刺活检的核心作用
确诊金标准:穿刺活检(粗针或细针)是病理诊断的“金标准”,能明确肿瘤性质(良性/恶性),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病灶(如BI-RADS 4类以上),通常建议穿刺以确认。
治疗决策依据:穿刺结果可帮助患者和医生提前规划手术方式(保乳/全切)、是否需要淋巴结清扫或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
2. 非必须穿刺的情况
影像学高度提示恶性:若超声、钼靶或MRI等检查明确显示恶性特征(如边界不清、血流丰富),且患者风险较高(如家族史、年龄大),部分医生可能建议直接手术切除。
特殊类型肿瘤:如乳腺湿疹样癌,可通过细胞学检查(如棉签擦拭溃烂处)快速确诊,无需穿刺。
3. 穿刺的争议与风险
潜在扩散风险:有观点认为穿刺可能造成恶性细胞转移,尤其是浸润性乳腺癌,但多数研究认为风险极低。
局限性:穿刺可能因取样误差导致漏诊(如未穿到癌细胞),需结合影像学或重复活检。
4. 替代方案与个体化选择
影像学联合评估:通过超声、MRI等动态观察肿瘤变化,部分病例可暂缓穿刺。
患者意愿与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因恐惧穿刺或希望快速治疗,可能选择直接手术。
恶性乳腺肿瘤并非绝对必须穿刺,但穿刺能提供最准确的病理诊断,对制定精准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最终需由医生根据影像学结果、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家族史)及治疗需求综合判断。若选择不穿刺,需通过其他检查(如术中冰冻病理)确保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