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但心脏仍在跳动,到底放不放弃治疗
卫生部即将公布新标准:脑死亡判定引发激烈讨论
新快报讯:近日,卫生部即将公布《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修订稿)》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成人)(修订稿)》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脑死亡病人是否算作死亡,医院是否应继续抢救,这些问题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昨日,记者就这些热议的话题采访了广州的部分大医院。数据显示,在国内医院中,脑死亡病例仅占住院死亡病例的3.3%。绝大多数的临床死亡病例属于心死亡,脑死亡占比约10%。
部分医生表示,目前医院在判断病人是否死亡时,主要依据心跳和呼吸是否停止,脑部检查往往作为辅助手段。这是因为,在脑死亡状态下,尽管患者血液中仍有氧气,各种脏器状态良好,适合进行移植手术以挽救他人,但在现行的判断标准下,这些患者仍被视作“活着”。
中山一院中心主任何晓顺表示,国内大多数医院在进行器官移植时,仍然以心的死亡标准为准。这不仅缩小了器官移植供体的范围,而且器官的质量也相对较差。他认为,提高人们对脑死亡的认识以及器官捐献的意愿,对于缓解器官供体短缺的问题至关重要。
专家解释称,通俗来说,脑死亡是指脑干永远丧失功能,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都无法挽救。有时即便脑死亡后心脏仍会短暂复苏,但无法维持太久。国内外许多医学专家认为,以脑死亡作为宣布死亡的依据有助于节省医疗资源。
广医一院急诊科主任梁子敬分享了一个病例:一名70多岁的病危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经过一天的抢救后虽然心跳复苏,但脑电图显示直线、瞳孔涣散、无脑反应,被诊断为脑死亡。因为存在心跳,患者的家人对此产生了分歧,一派认为患者并未死亡,坚持要求继续治疗;另一派则接受事实,认为继续治疗只会浪费金钱。这种情况在急诊室引发了争执。
不少医院表示,在家属未得出结论前,医院通常会继续治疗患者,直到患者心跳无法恢复、家属接受死亡事实为止。这表明,对于脑死亡的认定和接受程度,公众还需要进一步的教育和引导。
此次卫生部的修订稿若能成功实施,将有望为器官移植提供更优质的供体,同时也为医学界对死亡的定义提供更清晰的指导。而如何平衡医学进步与公众接受度之间的矛盾,将是未来需要深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