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MRI是诊断颅内肿瘤的首选方法,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成像和无电离辐射等优势,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1][3][5][7][11][15][18]^。增强MRI可进一步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特殊技术:功能MRI(f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可评估肿瘤与脑功能区的关系及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辅助鉴别肿瘤性质。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适用场景:CT可作为初步筛查工具,尤其适用于急性出血、钙化性病变或无法进行MRI检查的患者。但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低,可能遗漏微小肿瘤。
局限性:CT对脑干等深部肿瘤的显示效果不如MRI。
3. 病理活检
金标准:通过立体定向穿刺或手术切除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肿瘤类型和分级的最终依据。
分子病理: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如IDH突变、1p/19q共缺失)可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
4. 其他辅助检查
PET-CT:用于评估肿瘤代谢活性,鉴别原发灶与转移瘤,或监测治疗效果。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分析脑脊液成分,对脑膜转移或淋巴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脑电图:适用于伴癫痫症状的肿瘤患者,辅助定位异常放电灶。
MRI是颅内肿瘤诊断的核心手段,结合增强扫描和功能成像可显著提高准确性;CT适用于急诊筛查;病理活检为确诊金标准;PET-CT和脑脊液检查等可作为补充^[1][3][5][7][11][15][17][18]^。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检查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