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主要涉及基因突变、免疫逃逸、微环境异常等机制。以下是其核心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一、肿瘤形成的基本机制
1. 基因突变
原癌基因激活(如KRAS、MYC突变)导致细胞增殖失控;抑癌基因失活(如TP53、BRCA1突变)使细胞失去修复DNA损伤或凋亡的能力。
表观遗传改变(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可沉默抑癌基因或激活促癌通路。
病毒整合:EB病毒(鼻咽癌)、HPV(宫颈癌)等通过病毒蛋白或基因整合干扰宿主细胞调控。
2. 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等分子抑制T细胞功能,或通过EBV编码的miRNAs逃避免疫监视。
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如T细胞、NK细胞活性降低)更易积累突变细胞。
3. 微环境异常
肿瘤周围血管、成纤维细胞等提供营养支持,并分泌信号分子促进转移。
血管生成:肿瘤诱导畸形血管形成以获取氧气和养分。
4. 转移与侵袭
癌细胞通过蛋白酶破坏基底膜,侵入血管/淋巴管扩散至其他器官。
二、主要诱发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化学致癌物:(苯并芘)、黄曲霉毒素(霉变食物)、亚硝胺(腌制食品)。
物理因素:紫外线(皮肤癌)、电离辐射(白血病)。
生物因素:幽门螺杆菌(胃癌)、HBV(肝癌)。
(2)内部因素
遗传易感性:约5%~10%癌症与BRCA1/2等基因缺陷相关。
慢性炎症:长期炎症(如肝炎)增加细胞突变风险。
激素失衡:雌激素过高可能促进乳腺癌。
三、预防建议
1. 减少致癌物接触:、防晒、避免霉变食物。
2.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富含抗氧化剂)、规律运动。
3. 定期筛查:HPV检测、胃肠镜、低剂量CT等。
4. 疫苗接种:如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
肿瘤的形成是遗传、环境及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