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谈取消公摊面积
自2025年以来,“取消公摊面积”这一议题在房地产领域持续引发热议。从各地的政策调整,到行业的讨论,这一话题持续升温。对于这一核心议题,结合当前的实践以及专家们的观点,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的进展、争议及行业建议。
一、政策动向与实施方式
多地的城市,如湖南省的衡阳市、河北省的张市口,已经正式宣布自2025年起,商品房销售将以套内建筑面积作为计价依据。广东省的肇庆市、湖南省的湘潭市等地也提出了类似的政策。这些城市的先行试点,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实践经验。重庆市自2002年起便以套内面积计价,深圳等地也在合同中提供了套内计价的选项。而取消公摊面积的政策实质上是计价方式的改革,要求开发商在销售时同时标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对应的房价,以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二、政策意义与积极影响
取消公摊面积的政策主要意义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避免开发商虚标公摊比例或模糊宣传,从而降低购房者权益受损的风险。购房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实际的使用面积,并根据自己的需求更加理性地选择住房。这一政策的实施还可以倒逼市场规范化,推动开发商提升公共区域设计的合理性,比如优化大堂、电梯等设施的布局。
三、争议与潜在挑战
这一政策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潜在挑战。例如,开发商可能会为了压缩公摊成本而减少公共空间的面积,导致楼道狭窄、电梯数量不足等问题,影响居住舒适度。对于高档或高层住宅,由于公摊比例较高,简单的套内面积计价可能引发定价体系的重构问题。公摊面积对应的公共设施产权归属问题也需要法律进行明确,以避免物业费、维修基金等后续管理责任的模糊化。
四、专家观点与行业建议
对于这一政策,专家们持不同的观点。有的支持派专家认为,取消公摊计价是价格标注方式的优化,不影响总成本;有的谨慎派专家则强调公摊是住宅功能必要组成部分,单纯计价调整属“数字游戏”,需要平衡公共福利与居住面积的增加。
取消公摊面积实质上是房地产交易透明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其核心在于消除信息壁垒、规范市场行为。未来需要通过立法细化公摊产权归属、完善配套计价规则,并加强开发商公共空间设计监管,以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实质性跨越。也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