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爱越孤独吗
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似乎都在自家的围墙内孤独前行。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指出,这种孤单似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苦楚。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这堵无形的墙其实源自我们内心的“小我”。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我世界里,执着于个人的想法和追求。这个小我可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重视助人,或是习惯于索取等。这个“小我”的存在阻碍了我们对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基耶斯洛夫斯基指出,不论这个“小我”如何强大,如何美好,它始终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尽管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与他人建立真挚的联系,但这一愿望却常常难以实现。正如日本小说家渡边纯一在其作品《钝感力》中所提到的那样,那些看似钝感的人反而更容易与他人相处,更能忍受挫折。他们心中那堵无形的墙相对脆弱。一些人可能因为过于情绪化而难以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例如,心理学中的边际型人格障碍者虽然渴望亲密关系,但一旦建立后往往会破坏这种关系。与之相反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普遍自负和迟钝,因为他们的内心那堵自恋之墙太过坚硬。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看似难以触及,但他们并非无法改变。实际上,他们有可能通过自我反省和放下自恋的墙来打开自己的内心。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改变我们的孩子或配偶?这个问题背后的人往往试图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试图将他人纳入自己的围墙内。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改变。真正的改变源于内心的觉醒和自我认知的提升。当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维中充满了永不停歇的想法和念头。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世界的真相和看到他人的真实存在,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内心有空间和时间去感知和理解。正如作者所说,当他与人初相识时,他的判断往往很准确。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能够在那短暂的、不自恋的时间里感受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种时刻往往是自然的、不经过思考的、不受个人想法干扰的。真正的交流和理解需要我们放下自我、放下小我、打开内心的空间和时间去感受他人的真实存在。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放下自我认知的障碍去真正感知和理解他人和世界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自我认知而忽视真正的现实情况正如王阳明所言:“此心不动”。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去观察和理解他人和事物不被个人的情绪和想法所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感知和理解他人的真实存在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努力去实践的也是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