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盲眼疾者看见了 人工电子眼带来光明
左先生,一位三十岁色素性视网膜失养症患者,他的故事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和技术的神奇。原本只存在视野部分缺损和夜盲的他,五年前视力急剧下降,最终完全失去视力,失去了工作的能力,甚至未曾亲眼见过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在经过五个多月的电子眼植入手术后,他终于可以重新看见公车,自行过马路。更激动人心的是,他终于可以亲眼看见自己两岁的儿子,圆了长久以来的心愿。
色素性视网膜失养症是一种源于遗传基因变异的疾病,它的流行率约为1/0,台湾的患者数量估计在8000至10000人之间。患者在最初会出现夜盲和视野萎缩的症状。由于视网膜无法再生,一旦受损就无法恢复,最终往往因视力严重受损而导致全盲,生活失去自理能力。
在电子眼技术出现之前,对于这种疾病,医生束手无策,甚至无法延缓其恶化的速度。人工电子眼技术的出现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是一种能够取代视网膜感光功能的电子仪器,是近年来人机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人工电子眼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刺激电极植入眼球内部,贴在视网膜黄斑部,并与视网膜传递神经纤维接触。患者镜框上的摄像机能够获取影像,通过类似悠游卡的非接触信号传递方式,将影像信号无线发送到眼内的电子组件,再通过未萎缩的视神经传导至大脑视觉区。
根据长庚眼科电子眼团队的研究,接受人工电子眼植入手术的患者中,约96%的患者能够看到特别的形状物体,如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约60%的患者可以在大约十公尺的距离内识别物体,并可以行走和完成日常动作。虽然这种视力无法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如看见刀叉、避开灯柱等,已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长庚医院指出,视网膜病变并非毫无征兆。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扭曲或飞蚊症等症状,都是视网膜病变的警示。尤其是那些有家族史、近视或在工作中需要注视强光或高热物体的人,更应该注意眼睛的保养。除了定期到眼科检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预防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手段。适度的补充黄色、绿色和橘色蔬菜,其中的叶黄素是黄斑部色素的重要基础。自我检查和尽快就医仍然是最重要的。
【健康医疗网提醒】:请加入我们的健康医疗网关注您的健康!我们致力于为您提供的健康资讯和服务。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健康的疑问或需求,欢迎通过我们的LINE@ ID与我们联系。《全盲眼疾者重见光明:人工电子眼带来希望》由网友『δ海δ海生♂』至本站。如果您发现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处理。请注意,文章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