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血浆利国利民 三大误区却不得不防
标题:血浆捐献的误解与真相
小朱是山东省某市的一名公司职员,曾收到一份捐献血浆的宣传单。宣传单由当地的单采血浆站散发,称捐献血浆利国利民,每次还有200元的营养费。小朱对捐献血浆存在一些疑问,并在网上发起了讨论。
他问道:“献血浆和献血一样吗?献血浆对身体有影响吗?”这些问题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些人表示支持捐献血浆,认为这是爱心事业的一部分;而有些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捐献血浆等同于卖血,甚至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制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很多人对捐献血浆存在认知误区,严重影响了原料血浆的采集。其中,“单采血浆=卖血”的观念尤为深入人心,但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单采血浆站不是血站,而是血液制品企业的采浆机构。它们支付的费用主要是营养、误工、交通等费用,并非卖浆所得。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采集血浆是否无偿作出明确规定。在国际上,献血浆被视为社会发达进步的标志。
有些人担心献浆后会导致身体各部位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从而产生头晕、身体虚弱等现象。科学研究和多年实践早已证明,适量献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人体具有很强的调节功能,献浆后一般在短时间内血容量就会得到恢复。事实上,国际上对献浆员每次供浆量及供浆间隔并无统一规定。
朱威还指出,把单采血浆与卖血混为一谈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从个体角度看,这会影响献浆员的形象和积极性;从层面看,可能导致浆站设置不合理;从长远来看,这种认知误区会导致血浆采集困难,血液制品紧张。我们应该摒弃这种错误的观念,正确认识捐献血浆的意义和价值。
捐献血浆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保障血液制品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摒弃对捐献血浆的认知误区,正确认识捐献血浆的意义和价值。在捐献血浆时,我们应该选择正规的浆站,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我们也要关注浆站的设置和运营情况,确保其合理性和规范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推动血浆捐献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世界各地,对于献血浆的管理与规定各有不同。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规定的献血浆量每次最多为650毫升,且两次采集间隔至少2周。日本、澳洲、西班牙、德国则采取每周一次的采集频率,献浆量控制在600毫升至650毫升之间。而在美国,献浆者甚至可以在一周内献浆两次,采浆量则根据献浆者的体重在690毫升至800毫升之间调整。
相较之下,我国的规定更显严格。每次采集的血浆量不得超过580毫升,严禁超量采集,同时两次供血浆的时间间隔也不得少于14天。这样的规定旨在确保献浆者的健康与安全。
朱威指出,献血浆并非随意之举,而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和化验。合格者方可献浆。献浆后,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短期头晕等反应,但这只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稍作休息、多喝水即可恢复。
对于许多人担忧的献血浆会感染疾病的误区,朱威表示,特别是在《血液制品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的单采血浆管理不断加强,现在的单采血浆安全有了充分保障。过去个别地区出现的艾滋病村事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因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血液检测所致,与现在的浆站管理无法相提并论。
我国的浆站设置有着严格的标准,从选址到内部结构都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单采血浆站必须使用机械采集血浆,严禁手工采集。机械采集能够一次性完成采血、抗凝剂混匀、离心、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加置换用的生理盐水等多个操作环节,确保血浆的安全与效率。浆站还会对申请献浆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检查和血样化验。合格者还需经过身份证核对、所在地县级卫生部门的审核,并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信息检索确认。
为了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和献浆者的权益,单采血浆站还需建立献浆员的管理档案和身份识别系统,详细记录其献浆情况、健康检查情况等。只有经过这样的严格管理,才能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并保护献浆者的健康。我国的单采血浆管理已经相当成熟,能够确保献浆者的安全和血液制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