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非理性争议阻碍转基因造福于民 恳请媒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关于转基因的争议并非基于科学评价和理性思考,这种争论已经阻碍了转基因技术造福于民。他呼吁媒体在报道转基因话题时应该客观,避免使用耸人听闻的言论误导公众。
许智宏院士是在由中国科学院与美国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全球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此次研讨会于武汉举行,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巴西等10国的著名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参与。与会专家围绕转基因农作物的发展现状、各国情况、生物安全管理及争议话题等进行了深入。
许智宏院士强调,与会科学家以共识文件的形式宣称转基因方法对人和动物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他建议中国抓住机遇,推进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生产应用。
谈及全球转基因研究与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态势,许智宏院士表示,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已增加了100倍以上。目前,全球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有27种,其中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是最主要的四种。这些转基因作物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饲料等领域。
美国超市中70%的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全球数十亿人群已食用过转基因食品,数亿人大量食用已经超过十年。美国是世界上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最早的国家,而巴西是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种植了约42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抗病毒的木瓜。
全球有69个国家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而中国是采取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方法管理转基因产品的国家之一。尽管如此,许智宏院士强调,公众不必对转基因产品感到恐慌。他认为,科学评价是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的关键。他也呼吁公众理性对待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为人类造福。
许智宏院士的上述表态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专家表示,他们支持许智宏院士的观点,认为科学评价和管理是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的关键。他们也呼吁公众理性对待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避免被不实言论误导。对于未来,他们希望和企业能够加强合作,推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理性缺失的纷争使转基因科技丧失发展良机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京华时报聚焦了民众对转基因议题的争议。如何看待这场争议?这值得我们深思。
众多科学家,如许智宏,对此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们认为,当前围绕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大多并非基于科学评价和理性思考。这种无意义的争论已经严重阻碍了众多已经成熟的转基因产品,如黄金大米、BT抗虫水稻和BT茄子等,走向商业化生产,无法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众多科学家对此感到无比遗憾。
为何转基因议题争议如此广泛?原因在于,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的决策在面临这一议题时,不仅要考虑科学评价,还要权衡政治、贸易、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过多的犹豫和不必要的争议使得在决策时陷入困惑和混乱,最终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会。
关于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些人担心这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但在专家眼中,这种担忧并非无的放矢。自从12000年前人类开始发展耕种农业以来,全球人口从一百多万飙升至如今的72亿,并且还在以每天25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已经难以持续,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在现有的耕地上追求高产和可持续的农业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转基因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抗虫转基因作物能够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实际上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转基因技术本身并不会增加或减少杂交的几率,因此不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额外风险。
这场关于转基因的争议,似乎正让我们错失良机。一个基于理性思考和科学评价的社会,应该鼓励公开、透明的讨论,而不是无谓的纷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转基因科技这一潜力巨大的发展机遇,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