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书展曝书会是怎样举行的?有哪
在古代的时期,随着手抄本逐渐被印刷书籍所取代,书籍的出版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为了防止书籍因长时间存放于阴暗处而发霉,定期的晒书成为了一项必要的工作,而晒书活动也逐渐演变为类似现代书展的活动。
说到晒书,或许很多人会想到古代的“曝书会”。这是一种将书籍搬出来晾晒的集会。不论是公家藏书还是私人藏书,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前后,为了除湿防霉、驱虫防蛀,都会进行曝书活动。这一传统在生活的指南书籍《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宋代,当时的著名藏书家司马光就懂得定期进行晒书,以确保他的藏书能够保存完好。
单纯的晒书活动虽然重要,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仅仅是藏书史的一个小细节。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宋朝时期曝书习俗的历史性变迁。在这一时期,从单纯的技术性晒书逐渐发展出了制度性的“曝书会”。此时的“曝书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晒书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文人雅集。
在宋朝的皇家图书馆(秘书省)举行的曝书会中,晒书活动成为了文人学士交流的平台。在晒书期间,皇家藏书会对词臣学士开放,他们可前来观摩皇家藏书及其他珍贵藏品。皇室还会准备茶水果品款待观书的词臣学士,为他们摆酒设宴。这样的曝书会已经初具现代图书展览会的形态。
宋朝的“图书展览会”并非只在七月初七举行一天,而是持续两三个月之久。文献记载显示,北宋时的曝书活动从五月一日开始,持续到八月结束;南宋则是从五月一日开始,持续到七月一日。在曝书会上,除了书籍,还有古器、琴、砚、图画等皇家名贵藏品展出。所有的展品都分门别类,陈列有序。开放皇家藏书库,允许参加曝书会的人入内观览。
与现在的书展不同,宋朝的“图书展览会”并非完全开放,一般只允许词臣学士等大学者参加。但即便如此,这种有限的开放仍然突破了皇家藏书的封闭性,让一部分学者得以接触到珍贵的皇家藏书。从宋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文人在参加曝书会后的喜悦之情。
梅尧臣的长诗《二十四日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录其所见》描述了他参加曝书会的激动心情。他得以近距离观摩和欣赏到许多珍贵的书画作品,其中包括《青李来禽帖》、古代画作以及黄荃的工笔白兔图等。这种体验对于热爱文化的文人来说是无价的。
除了皇家的“图书展览会”,宋朝的私人藏书家也会在夏季举行曝书会。这些曝书会为文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宋朝的曝书会和现代的书展一样,都是文化交流的盛会,展现了人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宋朝的图书盛宴:从曝书会到书展的繁荣
在宋朝,文化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民间的曝书会,便是这一文化繁荣的生动写照。这样的活动通常带有开放性,主人会备好茶品水酒,邀请藏书爱好者共赏藏书,以书会友,诗酒唱酬。仿佛在这样的盛会上,每一本书都拥有了生命,流淌着智慧。
北宋的大学者宋敏求便是这文化盛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藏书家身份闻名遐迩,家中藏书三万余卷。他主持的曝书会更是观者如云,许多文人学者纷纷前来借阅图书。为借阅方便,甚至有许多热爱读书的人选择在宋家附近居住,这也使得宋家附近的房租水涨船高。
除了这些带有文化交流性质的曝书会,宋朝还有商业性质的图书展销会。这些展销会不仅展现了书籍,更展现了宋朝文化的多元与繁荣。
在北宋的开封,大相国寺每月都会举办五次图书展销,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南宋绍兴府的开元寺,每年的元宵节都会举办大型的商品展销会,其中自然少不了图书展销的身影。这些展销会以图书零售为主,与今日的书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福建路的建阳县,在南宋时期更是全国刻书业的中心,被誉为“图书之府”。每月的定期书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商前来交易,这也是版权交易与图书批发的重要场所。
各类“书展”在宋朝的涌现,实际上正是宋代文教事业高度发达的体现。王国维与陈寅恪两位大师都曾对宋朝的文化给予高度评价。而今天,我们从这些书展中,也可以看到宋朝文化的繁荣与活力。这些书展不仅仅是书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们如同历史的注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宋朝的文化魅力。
宋朝的图书盛宴展现了当时文化的繁荣与活力,从曝书会到书展,都是文化交流的盛事。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书籍的传播,更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