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利华狡辩立顿茶农药残留遭谴责
近期,我国食品行业安全问题频发,其中立顿茶的质量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立顿茶被环保组织发现存在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问题,甚至还被指出有“前科”。联合利华作为立顿茶的制造商,对此进行了辩解。
这份名为《2012年“立顿”茶叶农药调查报告》让人震惊。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样本中均含有至少九种农药残留,其中绿茶和铁观音样本中农药残留多达十三种。这让人不禁对立顿茶的质量产生质疑。作为跨国公司的联合利华,应该拥有更高更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不符合欧盟安全标准的立顿茶却在中国销售,这显示出立顿对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的漠视。
对于联合利华的辩解,舆论纷纷表示立顿在农药残留方面存在双重标准,威胁了中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辜负了消费者对跨国公司品牌的信任。更令人担忧的是,立顿茶质量不合格竟然有“前科”。早在2011年,立顿铁观音袋泡茶产品就被指出稀土含量超标,联合利华却隐瞒了三个月之久。
立顿茶的原茶供应地之一是皖南,那里的茶企向联合利华供应粗制茶叶,俗称为“大路茶”,即夏、秋季采制的茶叶。由于联合利华制作的袋泡茶使用的是粉碎后的茶叶,对鲜叶的嫩度要求不高,因此收购价格偏低,每公斤仅20元左右。这使得茶农在控制农药残留方面存在“先天性的难度”。夏、秋是茶叶虫害主要发生期,也是施药防治的重点时期。尽管大力推广低毒生物农药,但茶农在虫害高峰期时仍不得不选用强效农药杀虫。
多位专家认为,“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残留到何种水平才是问题的关键。联合利华反驳的有力依据是这份报告对照的标准并非我国现行国标,而是欧盟标准。这让中国消费者不禁要问:中欧国标“打架”,我们难道就该吃“哑巴亏”吗?
记者调查发现,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现行茶叶卫生标准中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偏低,涉及农药种类过少。在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中,只有不到30种有针对茶叶的残留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标准和国际上的标准在控制水平和品种覆盖面上都有距离。上海市政协常委沈建华认为,我国现行与茶叶相关的标准整体架构不明确,标准分散且有些相互矛盾。我们需要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立顿茶的质量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跨国公司的联合利华应该承担起更高的社会责任,重视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我国也需要加强食品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欧盟与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在农药残留标准上的科学对话
尽管欧盟在农药残留标准上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数值总体上最低,但在专家沈建华眼中,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MRL标准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一观点的背后是基于风险分析原理,根据残留数据和毒理学制定,确保了标准的科学基础。
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家标准相对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立顿”的农药残留问题提供了借口。这种现象也反映出某些企业在追求质量与自我提升上的不足,成为了他们固步自封的保护伞。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茶叶产业的长远发展,国家应从源头抓起,从茶叶的种植到制作、包装储存等各环节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规程。这样才能避免不法企业钻空子,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面对质量问题时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企业不诚心道歉,只是寻找借口为自己辩解,这样的行为终将被消费者所唾弃。以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茶为例,如果其不能正视自身的质量问题并做出实质性的改进,那么立顿茶或将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市场视野中。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任何忽视质量的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立顿茶作为一个知名品牌,在面临舆论质疑时,更应展现其诚信与担当。只有真诚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唯有坚守质量底线,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