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外史上最不畏强权实力的六大钉子
探寻“钉子户”的传奇故事
何为“钉子户”?在城市的土地征用中,他们是指在面对拆迁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轻易迁走的住户。《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历史上,也有这样坚决不妥协的身影,其中有六个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钉子户”,令要求他们搬迁的力量束手无策。
让我们首先回溯到唐朝时期,那时的少林寺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唐武德五年五月,皇帝李渊下诏要拆除少林寺,并要求僧侣们解散。面对这样的局面,少林寺带领十三立功僧,以曾在战争中救助大唐、立下赫赫战功为由,坚决抗旨不遵。就在一年前,少林寺为平定夏国和郑国立下大功,秦王李世民亲书嘉奖并赐寺田四千亩。这些十三立功僧更是被晋封为将军僧。在帝王时代,即绝对专制的年代,寺院和众僧竟敢不听从皇帝的命令,拒绝拆迁离寺,堪称史上最牛的钉子户。
再看清朝的杭州城东南角的一座豪宅。这座豪宅的主人曾是全国首富胡雪岩。他在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时受到嘉奖,被朝廷赐予各种荣誉。在建造这座豪宅时,西北角的一家剃头铺却成了钉子户。胡首富愿意给剃头铺老板远超市价的银子作为搬迁赔偿,但剃头铺依然坚守原地。结果,胡雪岩直至临终都没有能动得了这家剃头铺。穷苦的剃头铺展现了比全国首富更坚韧的牛气!
说到蒋介石在浙江奉化武陵镇的老家,当他想扩建房子时,周围的邻居纷纷让出自己的宅基地。隔壁卖千层饼的周顺房主人却不愿搬迁。他与蒋介石是儿时小伙伴,与蒋介石同年同月同日生,并不把他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人物。面对拆迁通知,他放出风凉话,执意要让蒋介石亲自来请才肯搬迁。这个周顺房因此被戏称为民国最大的拆迁钉子户。今天,到蒋氏故居游览,你会看到蒋家大院的右侧有一个“周顺房千层饼店”,它嵌在蒋家大院的一角,显得别具一格。
最后讲述一个民国年间的故事。大军阀徐源泉在经营实业之余,也涉足经商并动用军队牟取高利。在面对拆迁时,他也遇到了硬茬张姓人家坚决不搬。即使身为大军阀的徐源泉也无法对他们采取任何行动。这些历史上的钉子户故事令人感叹不已。他们的坚韧和勇气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即使在面临权势和利益的压力下,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和信仰。这些传奇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人们的谈资。在长江沿岸的汉口、沙市以及湖南的沿江区域,徐源泉展现了他的商业帝国。他精心布置了十多艘轮船,运营着水上贸易;在汉口,他开设了泰丰花号、裕泰盐号以及悫意人力车公司,展示着他的商业智慧和远见。他在汉阳创办了砖厂和恒源银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商业地位。在渝,他的义华化工厂也运营得风生水起。
在徐源泉的家乡仓埠,百姓们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嘟嘟嘟,洋船到了仓子埠”。每当汽笛声响起,人们便知道徐源泉的商船已经抵达。这位权势滔天、富甲一方的军阀,在家乡建豪宅的事迹更为人称道。
1931年,徐源泉建成了一幢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豪宅徐家公馆,供他的母亲和发妻居住。据说,这栋豪宅耗资十万大洋,其豪华程度在当时堪称无与伦比。这幢精美的徽派建筑却有一个小小的缺憾它的形状不规则。原来,建造时因一块不足一平方米的地盘归属问题,与邻居张姓人家未能达成协议,徐源泉只好让步,将房子的直角改为斜角。
在世界另一端的美国华盛顿的马塞诸塞大街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斯普瑞格思先生拥有一幢陈旧的小楼,当开发商想要重新开发时,却因他的高额要价而无奈放弃。最终,这幢楼成为繁华中的“孤岛”。
上述的美国“钉子户”还不算最牛的。西方历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大概要数德国的那位磨坊主。曾有一次,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竟因一座紧挨着宫殿的磨坊挡住了他的视线而感到不悦。在尝试购买未果后,“龙颜”震怒,派人欲拆除这座磨坊。但磨坊主不甘示弱,将国王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国王必须“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即使是一国之君的弗里德里希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一判决。
这些故事展现了无论权势大小,坚守自己的权益同样重要。无论是徐源泉的豪宅缺憾,还是斯普瑞格思的小楼,或是那位德国磨坊主的故事,都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权益的挑战时,坚持自我有时比权势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