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医闹纠纷内幕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始终和谐,有时甚至会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呢?近日,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深入体验并感受医患关系,了解“医患纠纷”的处理过程。
为了开具诊断证明,有时需要进行多次的沟通与交流。一位患者因为不了解需要出具介绍信的规定,情绪激动地来到病员服务中心。负责开具诊断证明的护士房泽耐心解释,告诉患者这个规定是为了确保诊断证明的法律效力。经过一番解释后,患者终于明白并接受了这一规定。这种有效的沟通是避免医患纠纷的重要环节。
在病员服务中心,除了处理这类关于诊断证明的纠纷,还常常接到患者的投诉。例如,一位患者因为对医生开出的药物存在疑问而投诉。经过工作人员的劝解和医生的详细解释,患者才发现原来是自己误解了医生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很多医患纠纷中都有出现,主要是因为患者缺乏相应的医疗知识,而医生在沟通方面没有做到位。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军表示,许多医患纠纷是因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导致的。他还提到,部分医护人员对高风险手术存在抵触情绪,担心出现纠纷后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种现象加剧了医患双方的不信任。一些患者采取过激行为伤害医护人员,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善医患关系,王建军强调几点:医护人员需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确保信息对称;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医患关系的和谐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医生应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沟通、确保医疗安全;患者则需理解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遵守医疗规定、理性对待医疗结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医疗纠纷频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信任缺失与互相体谅的缺失
在这个医疗体系内,长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同一颗逐渐侵蚀医患关系的定时。许多医护人员都感受到,医疗纠纷,特别是掺杂着暴力成分的纠纷频发,正是这一系列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医护人员深知治病救人的重任,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昂的医疗费用,尤其是药品价格,常常引起患者的不满。当治疗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时,这种不满很容易转化为对医院和医生的怨气。正如吕医生所言,从业二十几年的他,为了避免责任,可能会倾向于让患者多做检查,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规避风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医生在面对风险较大的手术时,选择了躲避而不是挑战。王建军医生坦言,他不愿意做高风险的手术,因为患者年龄大且伴随其他病症。尽管家属表示理解并鼓励他接受挑战,但医生仍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不信任损害的不仅仅是单个患者和医生,更是整个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所有人的福祉。
在医患关系的紧张背后,缺乏互相体谅是绕不开的“障碍”。医生们尽力为患者治病,而患者也没有故意刁难医生的意图。双方之所以出现互不信任的情况,正是因为缺乏真正的理解和体谅。患者全程录音、家属刺伤医生、医生开“大检查”、推诿病人等行为,都是互不信任的表现。
为了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双方都需要反思。医生应该明确告知患者每一个细节,包括用药、检查等的原因,履行告知的义务并站在患者的角度,体谅患者的难处,与患者充分沟通,分担患者内心的恐惧。而作为患者和家属,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体谅医生的难处,质疑和不满是否基于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还是仅仅对医生的不信任。
除去医护人员的标签,医生和普通人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会生老病死。当医患双方都能相互体谅时,和谐的医患关系或许就不远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互信、互相体谅的医患关系,为医疗体系的和谐稳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