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世界最严监管法规”为何管不好安全食品

生活知识 2025-04-15 13:42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不久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在接受央视专访时坚称:“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之严格,堪称全球之最。”在街头巷尾,老百姓的日常感叹却是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这一监管法律严格与公众感知之间的巨大落差,引人深思。

提及我国监管法律的严格性,这是有目共睹的。从《食品安全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的处罚力度之大,堪称严厉;针对非法添加问题,监督抽检制度亦不断完善,力图从源头上杜绝问题。法律条文的健全并不等同于法律执行的实际到位。食品相关法律的完备,也无法直接等同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完善。

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产业链,涉及众多环节和监管部门。尽管各部门都在尽职尽责,职能有所重叠,但仍存在疏漏。制假、造假、售假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而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却极高,使得法律在实际操作中显得有些“接地气”困难。监管法律严格与公众满意度之间的落差,其实源于立法与执法之间的落差。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我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的检测合格率都在96%以上,这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实属不易。那4%的不合格产品足以让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一听说食品安全丑闻,公众往往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我国拥有庞大的食品生产者群体,包括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323万家食品经营主体、210万家餐饮单位以及2亿多户农牧渔民。这些生产者本身也是巨大的食品消费人群,因此他们自身的食品安全诉求与行为的落差也值得关注。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的事情屡见不鲜。如果每位食品生产者都能换位思考,想到自己也是消费者,是这场食品安全问题的接棒人,或许他们会更加自律,缩小自身食品安全诉求与行为之间的落差。当这个“落差”得到解决时,前面提到的两个“落差”也将随之解决。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食品安全的良性循环,让公众对食品安全重拾信心。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