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肿瘤辩证治疗 中医骨肿瘤辩证治疗论文

健康快乐 2025-07-21 14:28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中医对骨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形成了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以下从理论基础、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方面对中医骨肿瘤辨证治疗进行综述。

理论基础与历史沿革

中医古籍中最早在汉代《五十二病方》出现对"骨睢(疽)"的记载,《灵枢刺节真邪》描述了"骨疽"的症状:"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晋代陈延之在《小品方》首次提出"石痈"概念,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肿瘤分为八类,首次提出"骨瘤""肉瘤"病名。清代陈士铎《洞天奥旨》提出了"石瘤"的病名。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骨骼有赖于的滋养,肾精充足才能保证生化有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在体为骨",肾虚髓枯则无以滋养骨骼,可导致"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骨肿瘤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

1. 寒邪积聚: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侵袭,流注经络,留滞骨骼,气血凝滞成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而成"。

2. 肾气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劳倦过度导致肾气虚损,毒邪乘虚凑骨。明代薛己《外科枢要》描述:"若劳伤肾水,不能荣骨而为肿者,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

3. 气血痰湿郁结:体质虚弱、精神因素等导致气滞血瘀、痰湿积聚,形成肿瘤。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主要辨证分型

1. 阴寒凝滞型:骨瘤初起,酸楚轻痛,遇寒加重,局部肿块皮色不变。治宜温阳开凝、通络化滞,方用加味阳和汤(熟地、肉桂、鹿角胶、麻黄、白芥子等)。

2. 毒热蕴结型:骨瘤迅速增大,疼痛加重,皮色紫暗红瘀,可伴发热。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方用芩枸龙蔗汤(肿节风、龙葵、忍冬藤、蒲公英等)。

3. 肾虚火郁型:局部肿块肿胀疼痛,皮色暗红,疼痛难忍,身热口干。治宜滋肾填髓、降火解毒,方用四骨汤(肿节风、核桃树枝、女贞子、透骨草等)。

4. 气滞血瘀型:局部刺痛或胀痛,夜间加重,舌暗红或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5. 痰湿凝聚型:局部肿块质硬,边界不清,舌胖苔白腻。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散结,方用二陈汤、六君子汤等。

分阶段治疗策略

临床治疗可根据病情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策略:

1. 初发期:原发癌瘤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肝肾两虚症状,应及时祛邪扶正。

2. 发展期:疼痛加重,可能出现肾气虚、肾阴虚或肾阳虚,需根据证型配合祛湿、化痰、解毒或化瘀治疗。

3. 稳定期:常见肝肾气虚、阴虚、阳虚或肾精亏损,宜同补肾阳肾精。

特色疗法与方剂

1. 四骨一铜汤:由骨碎补、寻骨风、透骨草、自然铜等组成,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总有效率69.6%。

2. 右归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用于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

3. 针灸疗法

  • 取穴:肾俞、大椎为主穴,配合合谷、太冲、阳陵泉等
  • 作用:抑制癌痛、改善症状、调节免疫功能
  • 方法:每周2-3次,持续8-12周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如抑制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膀胱经艾灸。

    临床疗效与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骨肿瘤可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庄芝华报道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右髂骨溶骨肉瘤1例,获得较满意效果。方秀兰应用四骨一铜汤治疗转移性骨肿瘤56例,总有效率64.3%。

    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包括调节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对中医药治疗恶性骨肿瘤的证治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实验初探。

    总结与展望

    中医骨肿瘤辨证治疗基于"肾主骨"理论,形成了系统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在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未来研究应注重:

    1. 深化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

    2. 开展高质量临床疗效评价

    3.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

    4. 阐明中医药作用的分子机制

    中医治疗骨肿瘤应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手术、放化疗等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