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店为何遭全网嫌弃
一、校园贷的历史遗留问题:趣店的原罪之路
趣店前身“趣分期”自2014年诞生以来,以诱人的宣传口号如“零首付”、“不割肾也能买iPhone”等,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群体。背后的高利息和暴力催收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让部分学生陷入债务危机。甚至一些极端事件,如跳楼、裸贷等,令人痛心。尽管监管部门后来叫停了校园贷业务,但公众对其负面印象已根深蒂固。趣分期虽然凭借校园贷业务获得了超过2亿元的融资,并在2017年借阿里资源赴美上市,但其商业成功被质疑建立在剥削无收入的学生群体基础上。部分用户至今认为其“原罪”难以洗白。
二、预制菜业务的质疑:趣店二次收割的真相
趣店转向预制菜业务后,以“宝妈加盟”为核心策略,宣称提供“0元加盟+一年免息贷款”。加盟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自行承担选址、装修、配送等成本,最终仍可能面临通过贷款业务获利的情况。这一模式被质疑是从“收割学生”转向“收割宝妈”,本质仍是金融放贷模式。罗敏推出的预制菜加盟模式也被指“换汤不换药”,公众认为其商业逻辑与校园贷一脉相承,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明星合作背后的舆论风波
贾乃亮、傅首尔等艺人因参与趣店直播带货而陷入舆论漩涡。公众指责他们“助纣为虐”,进一步加剧了趣店的信任危机。罗敏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豪刷礼物后遭拉黑的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暗示了趣店曾直接伤害过部分用户群体,引发了共情式抵制。
四、创始人形象与公众情绪的叠加效应
罗敏的高调作风和多次转型失败,使公众对其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产生了质疑。公众认为其“追逐风口”的投机性经营缺乏长期价值,且未对历史问题进行真诚反思。与此那些曾被校园贷影响的用户现已成为社交媒体的主力军,他们对趣店的抵制带有明显的情绪反弹和“复仇”性质。一些用户直言,当年被趣店坑害的大学生现在有能力进行反击。
趣店遭全网嫌弃的本质在于其长期存在的商业模式争议,以及创始人未能有效修复品牌形象。公众对其历史行为的厌恶与对新业务的警惕形成了共振,最终演变为集体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