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疾病也会引发抑郁症 药物治疗要警惕
抑郁症,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像是一种无形的疾病,悄无声息地侵入人们的生活,给那些深受其困扰的人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许多人误以为抑郁症只是单纯的情绪低落,其实它的表现远不止如此。
潘集阳教授指出,抑郁症的诊断并非简单的一言以蔽之。除了自评量表(PHQ-9)的自我测定,还需要结合临床抑郁症诊断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的病征表现远不止抑郁这一种,许多躯体疾病也可能是抑郁障碍的幕后黑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抑郁症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情绪不佳、不喜欢与人交流等表面现象。潘教授告诉我们,抑郁症的严重情绪低落症状可能会触发其他疾病和精神障碍,而这些障碍又会反过来加重抑郁症的治疗及预后。这其中,躯体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诸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躯体疾病,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
人们常常习惯于“哪里有病治哪里”,“得什么病吃什么药”,却很少关注精神层面的疾病。潘教授强调,当我们的躯体产生疾病时,也要警惕抑郁症的发生。抑郁症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病状,而心理治疗则帮助患者重新认识世界,给予他们支持、鼓励和疏导,将负能量的情绪转化为正能量。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也是抑郁症患者恢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药物治疗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潘教授介绍,目前国内市场上有13种抗郁药物,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服用不同的药物,但疗效基本接近。由于抗郁药物的起效需要一定时间,患者需要坚持服用两周以上才会看到效果。抑郁症患者应做好长期服药的准备。药物的副作用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潘教授表示,药物虽然有一定的微小副作用,但在医师指导下,患者可以放心服用,并不会威胁生命安全。
在美国,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盒子上会有警告,提醒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可能存在的自杀风险。这主要与患者的年龄段有关。对于25-65岁的成年人来说,服用药物并不会增加自杀的风险;而对于2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患者,需要特别警惕自杀风险。潘集阳教授的这番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让我们共同关注抑郁症,关注身边可能受到抑郁症困扰的人。当我们发现他们可能患有抑郁症时,应及时提醒并劝说他们接受治疗。我们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