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睿佳健康大讲堂:tDCS干预技术在帕金森病预防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其中,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尤为引人关注。
宋鲁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在其《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深入了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治疗。认知障碍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幸运的是,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开始应用于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在于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变,伴随神经胶质增生和路易小体的出现。这一过程多伴有皮质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额叶皮质下功能障碍,包括记忆障碍、视空间障碍、定向障碍、思维迟钝及执行功能障碍等。临床上的表现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其中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即为认知功能障碍。
进一步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脑功能损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 神经递质紊乱: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显著减少导致注意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及执行功能受损。
2. 皮质萎缩:帕金森病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均有灰质萎缩,主要集中在额叶、顶叶、颞叶等。
3. 异常蛋白沉积:帕金森病与α-突触白的沉积有关,这种沉积在神经组织中形成路易小体,导致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降低等症状。
那么,tDCS干预技术是如何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的呢?
tDCS技术通过微弱电流(1~2 mA)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具体来说,它可以通过改变皮质兴奋性、影响脑区局部血流量、改变突触性能等机制,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核心症状。近红外脑成像技术和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显示,tDCS能显著增加脑区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和局部血流量。tDCS还可通过阈下调节神经元静息膜电位、修饰NMDA受体等途径改变突触性能。
关于tDCS干预技术的安全性,由于它使用的是微弱电流,阈下调节皮质浅部神经元,不会诱发动作电位,因此安全性较高。通过MRI观察,使用tDCS刺激后脑内变化,没有发现脑组织受损等问题。
tDCS干预技术对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有安全、有效、易操作、便携、价廉等优势,相信未来会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临床实践中。参考文献:《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