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怎么煎熬的么?
你是否了解中医中药的熬制之道?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丝毫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汤药的失效。
熬制中药的容器需精心选择,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是首选,绝对禁用铁器。在熬药前,药材需用冷水浸泡约20分钟,水量应刚好没过药面,并根据药材的剂量和吸水性适当调整。
煎药时间也是关键,它根据药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药物需要煎煮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只需煮沸后继续煎15-20分钟。而滋补药则需要先用武火煮沸,再转为文火慢煎40-6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要适时搅拌药料,以确保药效充分释放。
每剂中药一般煎两次,第二次的时间略短。煎药的量也有讲究,对于儿童,每次煎药量约为50-100毫升,成人则为150-200毫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例如,“先煎药”需要在其他药物之前单独煎煮10-15分钟;“后下药”则在其他药物快煎好的时候加入,再煎5分钟;一些需要溶化的药物,应在其他药物煎至预定量时,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至溶解。还有一些需要冲服的药品,则直接加入煎好的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煎药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为了病愈的艺术。为了充分提取药效,选择器皿时需考虑其受热均匀与性质稳定,如砂锅或搪瓷锅。用水方面,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或自来水,最好是优质天然水。加水量需根据药材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药材的浸泡、火候的掌控、煎煮时间等都是影响汤药质量的关键因素。
药材适当的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药材充分吸收水分。煎煮火候应先武火后文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剂药一般煎两次,根据药方不同,煎煮时间有所区别。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更是讲究。解表药不宜久煎,需急火煮沸后再煎5-10分钟。滋补类药物则需要文火慢煎。二煎的时间比头煎短。还需注意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后分两次服用。
在后下法中,有些药物如薄荷等含有挥发性成分,不宜煎煮过长,一般在其他药物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10分钟即可。还有一些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等宜包煎,以避免粘糊锅底、刺激咽喉或漂浮等问题。
掌握这些技巧,有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为病愈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