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赋役黄册是什么?赋役黄册&m

健康快乐 2025-04-24 14:11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黄册,亦称役黄册,是明朝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定的户口版籍。这一制度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户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

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记录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信息,并根据职业划分户籍,主要包括民、军、匠三大类。其中,民籍除一般应役的民户外,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军籍除军户外,还有校尉、力士、弓、铺兵等;匠籍则登记手工业户,如工匠、厨役、裁缝等。另有灶籍,专门登记制盐户。

黄册的编造程序严谨:发放户帖,每年填报,地方官核实变动情况,逐年累计,作为每十年大造黄册的依据。这些黄册是明朝征收赋役的重要依据,对于理解明朝的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具有深远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赋役黄册中的“赋役”二字,实际上是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是历代统治阶级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而徭役则是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在秦汉时期,赋税开始按田地、人丁、户籍征收,明代中叶实行一条鞭法,清时实行摊丁入地,赋税开始专指田赋。徭役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即使在非战争年代,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

黄册的制作与保存也极为重要。共造四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故名“黄册”或“户口黄册”。明对编造黄册极为重视,规定必须由本人填写或由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将处死,家属流放。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明代黄册制度的多功能性使其成为明代社会经济方面重要的基本制度之一。它不仅详细记录了人口和土地信息,而且与鱼鳞图册一起构成了明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洪武十四年至十五年(13811642年),黄册在明代广泛实行,共攒造了27次。每次大造各地送南京户部的黄册多达6万余本。由于战乱等原因,现存的明代黄册文书多为乡里保存的底籍、草册及抄底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明代黄册文书档案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明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对于明代黄册本身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黄册文书的发现使我们得以一窥明代黄册的真实面貌,其中所载格式和具体内容为我们揭示了明代黄册的编制原则。这些珍贵的文书资料为学者们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黄册作为明代的一项基本制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提供了征收赋役的依据,更在于其对于理解明代社会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和历史变迁的深远意义。而这些黄册文书资料的出现,无疑为学者们研究这一领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视角。明代黄册制度中的花名册:详实与灵活的户籍管理

在明代,黄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户籍管理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进行编制,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黄册的构成主要分为两大类别:“正管”户和“畸零”户。那些拥有资产并应服役的人户为正管户,而鳏寡孤独等不应役的人户则归为畸零户。每110户正管户被编为一图,并附带数量不定的畸零户。在这之中,里长户有10户,甲首户则有100户,他们被分为10甲,每里长辖制1甲。这样的编排有着轮流应役的制度,历时十年一轮。

黄册的首页总览全图,记录该地区的田土和税粮总数。每户的详细情况也在册中有所体现,如户长的姓名、所属的地区、户籍类型(军、民、匠、灶等)、户等(上、中、下)以及应役的年份。而每户的人丁和事产更是重点记录的内容。人丁部分详细记录了家中的男子,无论是成年还是未成年,以及妇女的年龄等;事产部分则详细记录了田地、税粮、田土的买卖以及房屋、牲畜、船只等资产。

已发现的黄册文书与各种文献关于明代黄册的记述相一致,二者可以相互印证。黄册文书之中还有一些文献未曾记载的事项。在“新收”和“开除”项下,分别设立了“正收”、“转收”和“正除”、“转除”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立,使得黄册之中各种数据的统计更为便捷和灵活。比如,“正收”和“正除”记录的是绝对的增加或减少,如出生的人口或田地增加即为正收,而死亡人口或田地减少则为正除;而“转收”和“转除”则记录的是相对的变化,如新娶的媳妇或购买的田地即为转收,女儿嫁出或卖出田地则为转除。

这样的黄册制度,既保证了对于人民和土地的基本情况的详细了解,又体现了明代社会对于人口和资产变动的灵活适应。它不仅是一项户籍管理制度,更是明代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