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为什么“重情轻性”
从自然演化与生理学的角度,性学家方刚先生了女人“重情轻性”的现象,这一现象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若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亦不可忽视。此观点激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不少中外前卫派学者也有相关论述。
人们常常认为,男人重性,女人重情,这一观念几乎已成为一种“国际公理”。美国Gray的两本书《男人来自火里,女人来自金星》与《男人是战神,女人是维纳斯》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爱情看似是人类的独特情感,实则是女性在生存智慧中的伟大发明。在时代,女性的生存压力更大,她们需要确保生活资料,而男性外出的不确定性让她们深感焦虑。于是,爱情成为了她们拴住男性的有效手段。爱情的产生,既是为了保障生活,也是为了让男性对家庭产生归属感。从某种程度上说,爱情对女性而言是一种生存策略。
人类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为爱情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面孔的差异刺激了我们辨识的欲望,使得我们在众多异性中选择了“这一个”。与特定面孔的心理对应机制,使得我们在选择伴侣时,往往会受到最初震撼心灵的那张面孔的影响。
男权社会的影响加剧了女性对爱情的崇拜。爱情对女性而言是生存保障,而对男性来说却是一种束缚。在男权文化下,男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避免内部争斗,肯定并推广了爱情的存在。女性性能力的特殊性也被男权文化所利用和压制。女性的性欲和性潜能被深深地压抑,她们被教导轻性重情,以此来适应男权社会的规范。这种教化使得女性轻性成为一种集体情结。
女人“重情轻性”的现象并非仅仅源于自然演化与生理学的差异,更多的是社会因素的作用。爱情是女性在生存智慧中的伟大发明,而男权社会的影响则使得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影响。中国社会的两性观念与重情轻性的影响
中国,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历经五四启蒙运动、十年浩劫,再到如今的多元思想交融的时代,其社会观念历经沧桑巨变。在两性关系中,有一种观念始终根深蒂固,那就是“重情轻性”。此观念的形成与沿袭,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现实的投影。
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社会深受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影响,尤其是与两性问题相关的浪漫主义思潮。这种源自欧洲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观,强调爱情至上,否认性欲的本质。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这种浪漫主义观念仍是主流,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女性们依然将重情轻性视为一种美德,却未能深刻理解性作为生命最自然、本质的力量。
这种“重情轻性”的观念,在我看来,实则是对女性的一种束缚。男人通过塑造女性的这种心理观念,一方面利用爱情来约束女性,另一方面却不受爱情的约束。爱情甚至被用作猎取女性的手段。当男人口口声声说“我爱你”时,背后的真实意图令人产生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个体价值的重新被尊重,各种思想体系如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女权主义等开始在中国流行。前卫的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两性观念,寻找真实的自我。她们追求“自然即为美”的信念,挑战传统的束缚。尤其是国外最先解放的女性,她们开始思考和反叛男权社会加诸于女性的种种教条。其中一些优秀的女性已经彻底打破了所谓“重情轻性”的框架,认识到这一准则实则是一种对女性的束缚,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尽管我们深知重情轻性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毒害,但我们不应强求所有女性都立刻打破这一观念。毕竟,几千年的观念影响难以在一日之内消除。这需要所有追求两性平等、人类彻底解放的人们共同努力。对于那些仍持此观念的女性,我们应理解其心理现象的起源与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指责或强行改变。我们期待的未来是人类彻底打破了任何对人性的束缚,男人和女人都进入一种自由的精神空间与生存状态,获得彻底的解放。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期待每一个生命都能听从自然的召唤,摒弃那些虚伪的“文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解放。这样的社会,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