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约有70万名发作性睡病患者 发作性睡病是什
在我国,大约生活着70万名发作性睡病患者。这是一种慢性且致残性的神经疾病,影响着全球约每20至67个人中就有1个人的生活。这种病症,带来的是一系列让人措手不及的症状。
发作性睡病带来的危害极大。患者可能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突然发生不可控制的睡眠,这样的睡眠发作无法预测,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比如在驾驶过程中突然入睡,可能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可能会因为肌肉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这种跌倒没有先兆,同样可能带来危险。发作性睡病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同时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如抑郁、易怒等。
那么,发作性睡病的症状有哪些呢?白天过度嗜睡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患者可能会在起床后的三到四小时开始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尽管他们想保持清醒,但无法控制自己。睡眠一般会持续数分钟,每天可能会发作多次,而且不分时间、地点和活动情况。尽管在环境单调的情况下正常人也会入睡,但患者甚至在危险的情况下也可能入睡。猝倒也是发作性睡病的一个典型症状。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不自主的低头或倒地,但意识始终清晰。这种情况通常只持续几秒钟,而且每天只发生一次。入睡前幻觉和睡眠麻痹也是发作性睡病的症状之一。患者在入睡或觉醒时可能会经历生动的梦样体验,如幻听、幻视等。患者在睡眠中可能会出现全身不能活动或不能讲话的情况,但呼吸和眼球运动不受影响。
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在男女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多数病例开始于十岁左右,但也有在五岁以下就开始发病的情况。较大的一个发病高峰在十五岁左右,另一个则在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这种疾病在患者人群中的表现多种多样,每个人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症状组合和严重程度。这种病症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对这种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神秘的发作性睡病
大约半数患者体验过自动症状,仿佛处于清醒与睡眠的边缘,他们的行为举止在瞬间转换,出现不合时宜的言谈和举动。这种现象持续数秒、1小时甚至更长,事后患者往往无法回忆。
许多患者伴有失眠的困扰。晚上,他们可能因为频繁的入眠期幻觉或睡眠瘫痪而睡眠断断续续。白天长时间的嗜睡也可能干扰他们的夜间睡眠,使得一天24小时的总睡眠时长并未比正常人长。
除了上述症状,发作性睡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心悸、全身无力、抑郁和焦虑等其他症状。
那么,这种神秘的疾病是如何引发的呢?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尽管病因未明,但研究显示,此病与环境因素、基因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可能的环境因素包括头部外伤、睡眠习惯改变、精神刺激及病毒感染等。值得一提的是,遗传基因在发作性睡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大约8%-10%的患者具有家族史,HLA等位基因DQB10602在患者中的阳性率高达88%-100%。
近年来,食欲素(orexin)与发作性睡病的关系备受关注。Orexin是由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产生的神经肽,对协调睡眠-觉醒周期有重要作用。实验表明,orexin基因缺失的小鼠会出现发作性睡病样睡眠障碍。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脑脊液orexin含量显著偏低,为脑内orexin缺乏导致发作性睡病提供了证据。另一方面,发作性睡病的嗜睡可能是由于orexin神经元传入的激活信号减少,使脑桥被盖背外侧部和脚核区的促觉醒神经元活动减弱,导致异常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元抑制减轻。
对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是调整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患者需增加白天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持续性工作的行业。这些辅助性治疗措施作用有限,主要还需依靠药物治疗来控制猝倒发作和日间过度睡眠。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受环境因素影响或触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睡眠结构的功能改变和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这种疾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积极配合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