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 水安全成我国“心腹之患
红色警报:中国水质污染严重,全国水系面临严峻挑战
一份严峻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全国十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率高达一半,国家控制的重点湖泊中,有四成遭受了污染。我们的淡水资源,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记者深入全国多个省市的调研,我们看到了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的情况日益严重。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这里曾经土肥水美,但现在却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据了解,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仅28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该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地表水劣V类断面比例高达30%以上,受污染的地下水占三分之一。平原区河流普遍断流,湿地萎缩,功能衰退。海河的主要支流皆重度污染,污染水超过60%。
全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其中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质污染严重。在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六成水质较差和极差。湖泊方面,国控重点湖泊中,水质为污染级的占39.3%。大量天然湖泊消失或大面积缩减,甚至一些知名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等湖面大幅缩小。
现实是沉重的,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趋势是严峻的,水污染已从支流向主干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从陆地向海域发展。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们的行为,改变扭曲的义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我们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企业也需要承担起责任,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能再对水质污染问题视而不见,我们需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水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因为水安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守护我们的水资源,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水资源问题逐渐凸显,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陈明发出警告: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愈发尖锐。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强调了用水需求与有限供给的严峻差距,以及水质恶化带来的威胁,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变为现实的威胁。
吕忠梅,这位从事环境法研究多年的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指出当前的环境问题不亚于一场严重的缺水危机。她比喻说,雾霾是大范围发生的“心肺之患”,而水安全问题则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我们立即采取行动。
在河北沧县的小朱庄村,村民朱建勇亲眼目睹了地下水被污染的情况。村子附近的建新化工厂不仅向河流排放污染物,还向周边倾倒废渣。这样的生态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但村民仍然心有余悸。如今,有些地方甚至需要深入地下几百米才能抽到水,即使抽到也可能已经是被污染的水。这种“扭曲的义利观”只顾眼前利益、注重一己之私是造成耗水过度、水质污染的重要社会心理动因。
除了这种扭曲的义利观,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片面追求GDP的“被污染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也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现实推手。海河流域的环境形势极为严峻,各地为了发展钢铁、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而无视环境保护。王金南副院长表示:“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为因素导致的水污染加剧使得稀缺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和脏污。
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显示,在全国主要江河湖库划定的水功能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超过了其纳污能力,部分河流甚至超标严重。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农业污染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水。我们必须正视这些严峻的数据,深刻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