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14年效果不明显 面临本土化难题

健康快乐 2025-04-19 11:37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垃圾分类试点14载,成效难显

回首往昔,自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被选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以来,时光荏苒已过去14载。尽管岁月悠长,垃圾分类的效果似乎并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显著。究竟是何原因让垃圾分类之路如此坎坷?

本土化难题:垃圾分类遭遇人口流动与习惯难题

在杭州西湖区翠苑四区,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杨建为11个小区提供指导。她每月与志愿者一起,向居民发放垃圾袋并现场教学。对于杭州这样的大城市而言,人口流动性强,许多外来租住人口并未接受相关指导,常常对垃圾分类感到迷茫。多年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居民的自主性仍然较低。有督导的时候,分类情况尚可,但一旦缺乏督导,乱象就会卷土重来。

厨余垃圾处理是另一道难题。环保志愿者黄小山指出,中国菜品中的厨余垃圾因其汤汤水水的特性,占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二。这类垃圾中的有机物不仅会导致垃圾变臭,还会污染其中的可回收物。尽管经生化处理可产生沼气,实现循环利用,但即便在广州这样的试点城市,准确投放率也仅有约三成。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也需要差异化的分类标准。

废品回收:被忽视的垃圾分类重要环节

在北京,白领蒋女士遇到了母亲将废旧物品堆积如山的困扰。废品回收价格低且占地儿,使得居民积极性降低。尽管这些废旧物品在垃圾分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却一直被忽视。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生活垃圾中约有八千万吨来源于可回收的资源,但实际上,由于干湿分类不到位以及回收价格等因素,许多可利用的资源被污染。

联合行动与居民主体:回归垃圾分类的本质

当前,相关部门正在联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工作,把可回收物作为重要内容。商务部也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以方便居民处理废品。环卫工人的操作不规范以及居民的失望情绪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垃圾分类应该回归居民主体,只有居民真正参与进来,分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在城市的日常管理之中,垃圾分类成为了一个让人头疼的“两难”问题。很多时候,由于居民没有养成正确的分类投放习惯,导致垃圾运输车频繁空载,这不仅浪费了人力和汽油,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各地在垃圾分类上采取了“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既提供激励又制定惩罚措施。比如杭州,对于未按规定投放可回收物的个人,将会被处以50元的罚款。上海也出台了相关法规,个人未按规定投放垃圾,拒不改正的,最高可被罚款200元。

据了解,至今尚未有因垃圾分类问题对个人开出罚单。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法制办负责人表示,目前分类工作还在试点阶段,并未全面推广,因此现在对未参与试点的个人进行处罚并不公平。目前,主要以正向激励为主,鼓励居民正确分类。

为了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上海在部分小区启动了绿色账户试点工作。社区发放的垃圾袋上带有条形码,可以溯源并积分。居民凭借积分可以兑换礼品、公园门票等。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上海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自2011年的0.82公斤降低到0.7公斤。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地方对垃圾分类的投入仍然不足。记者从住建部了解到,就连投入相对较多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的投入也难以满足需求。以广州为例,持续的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购买垃圾袋和指导员的人力成本。这样的投入不可持续。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对市容环境设施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2012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市容环境行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城市市政公用建设的2%,而这个比重在2006年是3%。

垃圾分类的成本巨大,这项成本应该由每个家庭共同分担。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应该回归居民主体。只有依靠每个家庭的习惯养成,才能形成对整个社会的有效约束。这比直接的宣传发动更为有效。

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社区、居民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长久的效果。

相关新闻:(此处可以添加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或背景新闻)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