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张悟本再“豆你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热潮席卷而来,各种养生书籍、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股热潮中,也不乏一些虚假的养生大师和错误信息。他们用别出心裁的言论和错误的养生方法误导公众,导致一些患者放弃正规治疗,甚至因为乱用偏方而住院。为此,卫生部等部门积极采取行动,指导公众辨别真伪,防止更多人受到误导。
近期市场上绿豆价格飙升,被称为“逗你玩”,而这与一本名为《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书有关。该书的作者张悟本自称是“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他极力推崇绿豆汤、长茄子的功效,甚至到了包治百病的地步。张悟本的却引发质疑。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陶茂萱介绍,经卫生部核查,并未查到张悟本的营养专家资格。
与此另一波关于食疗养生的消息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四川已有上百人因偏听偏信食疗养生,生吃泥鳅导致体内长出寄生虫而住院。这些患者都是看了由马悦凌撰写的《不生病的智慧》后开始生吃泥鳅“养生”。专家指出,泥鳅等浅水动物体内可能含有寄生虫,必须煮熟后食用,生吃可能导致感染。
这些由养生引发的闹剧,既表明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反映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偏低。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国民健康素养偏低,公众缺乏鉴别能力,再加上医学的专业性,导致了伪专家、错误信息流行。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至关重要,需要教给公众科学的、正确的健康知识和养生知识。
我们也要明确一点,“食品不能代替药物”。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委李光伟表示,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疾病,但并不意味着有病不治疗。当一个人有了疾病,就要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不能仅凭生活习惯而忽视药物治疗。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药品都是经过国家药监部门严格检查的,只有安全的药才能上市。正确对待药物副作用非常重要,不能因为有一点点副作用就不敢吃药。食品虽然有营养,但不能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
针对如何识别不正确的养生观,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强调,公众要学会用中医的理论和营养学的观点来辨别真伪。对于提出的颠覆传统健康观念的观点,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查看其是否能提供科学证据。
养生热潮中的虚假信息和错误观念需要我们保持警惕。我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要接受正规医疗治疗。在获取健康知识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辨别真伪,避免受到错误观念的误导。公众在选择接受健康宣讲时,需要审慎考虑宣讲人的资历与背景。一位优秀的宣讲人应当具备医学或营养学等领域的深厚背景,这样的背景能够为宣讲内容提供科学的依据。公众可以咨询相关部门,了解宣讲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果有疑问,还可以向专业医生寻求建议和指导。若宣讲内容宣称某种方法或产品能够包治百病,治疗各种疾病,那么公众应保持警惕,这样的说法很可能缺乏科学依据。
关于科普的重要性,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强调,“科普”的核心在于科学,然后才是普及。向公众宣传的观点、方法等,必须是经过严格验证、确有科学根据的。错误的科普不仅无助于公众理解,还可能产生误导,造成不良影响。
养生的目的在于引导国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公众如何吃得健康,如何避免不良饮食习惯。这并非为了追求新奇,而是为了真正帮助公众做出明智的选择。当前,规范科普宣传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媒体应共同努力,研究应该向公众传达哪些真正的科学知识,如何让专家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科普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是让科学变得通俗易懂,让老百姓易于接受。科普应当生动有趣,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建议媒体在推出专家或节目时,应与卫生部门充分沟通,确保专家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避免将科普当作娱乐。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尽快制定明确的养生保健政策,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养生保健真正为公众健康发挥作用,预防更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普的目标,让科学惠及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