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供需体系统筹化解“卖难买贵”
近期,蔬菜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规律,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蔬菜价格居高不下。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二月二十日,所监测的二十八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格创下近十年同期新高,较去年同期高出十七点四个百分点。其中,大白菜、洋白菜等耐贮藏类蔬菜的价格涨幅尤为显著,而一些反季设施蔬菜的价格则出现小幅下跌。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蔬菜市场的供应状况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城乡居民更倾向于集中购买、多种搭配,更偏爱易于储存、耐放的蔬菜品种。这种消费行为的变化使得耐贮藏类蔬菜需求量激增,价格上涨;而一些价格偏高的反季设施蔬菜则相对需求减少,价格随之回落。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蔬菜的产地与销地之间出现了逆向运行的情况。一方面,蔬菜主产区的价格低迷运行。今年春季,如海南、广东等南菜北运的地区以及山东、河北等省的设施蔬菜,尽管产量增加,但个别产地出现滞销卖难的现象。另一方面,销地蔬菜价格却高企波动。各级各地在防疫和生产两手抓的积极拓展外菜进城渠道,核准发放跨区域“菜篮子”应急物资调拨证明,导致销地消费端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蔬菜供应链各环节的成本也有所增加。人工费用上升、运输成本增加以及加工效益降低等问题都使得蔬菜的生产和流通变得更加困难。疫情防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流动,导致蔬菜劳动力供不应求,人工成本上升。面对当前蔬菜供需脱节的矛盾,部分蔬菜贩运司机不愿意出车,运输难度和成本增加。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蔬菜的市场价格。
展望未来,预计短期内蔬菜市场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并可能延续至三月初。在季节性波动规律的作用下,进入三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回升和疫情防控态势的根本好转,菜价回落将成为必然趋势。回落幅度可能会比较大。对此,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促进产销有效对接。这包括落实政策规定、畅通物流、引导消费、鼓励企业扩大收购和投放等举措来解决卖菜难和买菜贵之间的矛盾。同时还需要加强信息撮合匹配提高产销对接效率以确保蔬菜市场的平稳运行。
总的来说当前蔬菜市场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面需要我们综合施策以确保市场的平稳运行并促进产销的有效对接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科学安排蔬菜区域性生产供给,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在此次疫情防控战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蔬菜供给的重要性及其运输环节的复杂性。为此,我们需要从战略角度统筹规划蔬菜供给的合理运输半径,构建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确保蔬菜及时供应的运输体系。
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提出了关于蔬菜供需体系的新思考。他们认为,我们应当结合地产地销与适度运输的理念,完善蔬菜供需体系,以确保蔬菜从生产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
张晶研究员指出,我们需要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科学规划蔬菜的生产布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蔬菜的运输半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还能确保蔬菜的新鲜度和质量。
孔繁涛研究员进一步强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蔬菜供需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实时更新数据,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各地的蔬菜生产、需求及运输情况,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我们还应该注重完善蔬菜的冷链物流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网络,我们可以确保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不受损失,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应该从本次疫情防控战中吸取教训,认识到蔬菜供给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运输、信息化建设及冷链物流的完善,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供需体系,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一项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