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遗产税80万起征不现实 500万较好
近日,关于征收遗产税的传闻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有专家透露这一税种已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草稿之中。尽管当事人对此表示否认,但这一话题再次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
遗产税,一个久经热议的话题,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引人注目。在今年的国务院决策中,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提出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表示,将在适当时期研究开征遗产税问题。那么,何时是适当的时机?征收遗产税需要注意什么?在国际上,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此,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教授。
在刘教授看来,目前出台遗产税还存在一些困难。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财产登记、申报和评估制度,这是征收遗产税的基础。社会对这一税种的承受力以及民意基础等问题也需要充分考虑。
那么,如何为遗产税的出台创造条件?刘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建立财产评估和登记制度。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因为只有对遗产进行准确的评估和登记,才能确保税收的公正和合理。短期内出台遗产税可能会有一些挑战,但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如总遗产税制和分遗产税制。
对于遗产税的征收方式,刘教授表示,应该实行分档递进的累进制税率。这意味着资产额越高,税率也相应提高。遗产税的征收范围应涵盖所有类型的资产,包括房产、珠宝、字画、股票等,而不应划定免税资产范围。至于税率的具体设定,可以考虑初始税率为3%至5%,最高税率不超过50%。
除了操作层面的问题,刘教授还强调了制度层面的问题。尤其是遗产税的法律逻辑至关重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了关于终止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规定或者条例的议案,这激发了各界对税收立法权回归人大的热烈期盼。对于遗产税的开征,同样需要以全国人大立法的方式推出,用立法主导来化解社会矛盾。
遗产税的出台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遗产税的征收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能保证公平和合理。我们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遗产税制度。关于遗产税的起征点:一场与理性思考
关于遗产税的起征点,网络上流传着诸多不同的声音。其中,一种说法是起征点为80万元。这一说法源于10多年前的文件,显然已经过时,不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对此,公众产生了诸多疑虑和讨论。
遗产税的开征,无疑是一个涉及众多家庭、关乎社会公平的议题。关于起征点的设定,网友们普遍认为80万元的标准过低,似乎带有“雁过拔毛”的味道。考虑到现今的通胀压力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起征点的设定确实需要慎重考虑。有专家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对遗产中超过500万元的部分进行征税,这样既体现了公平性,也考虑到了社会现实。
遗产税的本质,应当是一个旨在缩小贫富差距、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税种,作为个人所得税的有益补充。它应当针对的是高收入人群,而非工薪阶层等中低收入群体。在设计和推行遗产税时,必须明确其定位和目标,确保这一税种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除此之外,部门在遗产税开征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福利接轨问题。在发达国家,遗产税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领域。我国在这方面也需要加强建设,确保税收用于社会福利的提升和改善。这样,不仅能够使遗产税的征收更加合理,也能够提高公众对这一税种的接受度。
遗产税的开征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在推进过程中,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起征点的设定、税收的用途等,确保这一税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也需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这一税种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