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公主一称是怎么来的?公主难嫁
古代的“公主”称号的缘起及其婚姻困境
在古代中国,公主是对皇女、王女、宗女的尊称,与之对应的男性称号为王。这一称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时期的爵称制度。据《》记载,天子在嫁女儿给诸侯时,会让同姓的诸侯来主持婚礼,因此称之为公主。
尽管公主身份尊贵,她们的婚姻却并不总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美满。许多公主在婚姻上遭遇了困境,甚至一直待嫁闺中。据统计,有些朝代甚至有超过半数的公主未能如愿出嫁。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公主面临嫁娶难题呢?
夫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在那个时代,男子普遍不愿意让妻子骑在自己头上,因此可能会对高贵的公主身份有所忌惮。一些公主的婚后生活并不如意,不乏有离婚、再婚的情况。例如平原公主婚后仅一个月就离婚了,而西汉王朝的公主甚至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
再婚的公主并不在少数,许多公主在夫家的地位并不与她们的身份相匹配。她们不能自主选择婚姻,许多成为了继室。例如北魏太祖的获泽公主、刘宋武帝的呈郡公主等。这些数据都表明,公主也有自己的婚姻困境。
这种现象的背后,与皇族的实力和地方势力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朝代更迭,地方权力逐渐大于中央权力,皇族的女儿们有时只徒有一个“虚名”而已。没有实力支撑,她们就丧失了地位和话语权。很多人愿意和皇族结亲,其实是想借皇族的力量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如果对方觉得皇族只剩一个空壳,这种婚姻他们宁愿不要。
这种现象在唐代后期尤为明显。从文宗到昭宗这一段时间,许多公主都未能如愿出嫁。即使出嫁,婚姻也往往基于利益的考虑。例如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她们的和亲婚姻只是政治妥协的工具,当政治环境变得恶劣时,她们甚至会丢掉性命。
在人们眼中,公主虽然看似高不可攀,但在普通人的心中,那些名门望族的“女儿们”才是真正的“金馍馍”。这是因为制度深入人心,人们更倾向于与这些“名门”攀亲,以进入核心集团。这也反映出接近“士大夫”的困难,如宋书中的桥段所示。
公主的婚姻困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夫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地方势力的变化、皇族的实力衰减以及制度深入人心等因素都影响了公主的婚姻选择。许多公主虽然身份高贵,但在婚姻上却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纪僧真,又一次挑战了皇权的边界。他鼓足勇气,向当时的宋孝武帝请求赐他一个“士”的身份。皇帝也显得无奈,告诉他这个决定并非他一人能够做出,需要得到都官尚书江的认可才行。
这位纪僧真似乎并不懂得什么叫做“知难而退”。他凭借皇帝的宠爱,信心满满地去找江。江并未给他任何面子,根本不理会他的请求。纪僧真无奈,只能向皇帝告状。皇帝也束手无策,只能以“皇帝不可以委派士大夫”为由,尽力安慰他。
这些名门望族的地位,是历经数代的积累和沉淀,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皇族可以轻易撼动的。在那个时代,即使身为皇族,想要改变身份地位也并非易事。这种现象直到后来推行了新的制度,寒门学子才有了进入朝廷的通道,这种现象才逐渐被抑制。
那些出生在皇族的公主们,或许并不像我们常想象的那样高高在上、令人仰望。在许多时候,她们也是命运无法自掌的可怜人。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连自己的婚姻也不能掌控。即使拥有权势,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婚姻幸福。
相比之下,如今的女孩们至少还可以选择自己的爱情,可以和自己心仪的男孩谈恋爱,建立一个简单却幸福的家庭。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权利的机会,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和期待的社会现象吗?
纪僧真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局限和无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自由和机遇。我们不应该被出身和身份所束缚,而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