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什么有长耳朵?宋朝
说到官帽,大家或许能联想到各种古代的形象。其中,宋代的官帽以其带有长长的翅子而广为人知。当我们谈论宋代官帽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回答往往告诉我们,这种设计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品论朝政而发明的。但实际上,这并非完全真实的历史。
赵匡胤设计官帽的说法流传甚广,几乎成了人们熟知的“常识”,总是被演绎得生动而形象。据说,赵匡胤登基后,大臣们还没适应角色的转换,常常没有尊卑之分。某天,赵匡胤见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心生一计,下旨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上朝使用,以防止他们相互咬耳朵说悄悄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让人恍然大悟。
实际上这只是后人杜撰的一个故事。真正的历史是,这种官帽是从隋唐时期的幞头演变而来。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这两条带子就已经逐渐夸张伸长,人们以其长、挺为美,经历百年逐渐变长,是晚唐时期的一种流行趋势。宋代只是延续了晚唐五代的这种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夸张化。
这种官帽并不是北宋突然发明的,也不是专供上朝的官帽。在晚唐五代时期,展角幞头并非官员上朝专用,而是上下通用的帽子。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五代、辽、宋、金等时期的门卫、伎乐、戏子甚至干活的仆人都使用展角幞头。当时的文献也记录了展角幞头其实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那么,宋代的官帽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呢?实际上,它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来的。从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间,幞头的两个角逐渐变得越长,并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种固定造型。这些造型包括八字外撇、左右平伸、斜向上、朝天、一边倒、舒张开等。到了晚唐和五代时期,这种展角幞头已经广泛流行。宋代的官方文献以及文人笔记里也有很多论述,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献中,没有一处提及展角幞头是由宋太祖为官员而发明的。反而很多宋代文献也提及硬角、平角幞头在唐五代早已有之。
关于宋代官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历史事实,不要被一些流传甚广的说法所误导。我们也要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和时尚趋势。宋代官帽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在古代华夏的辉煌历史中,我们见证了冠帽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幞头这种传统头饰的变迁。从皇帝到臣子,从五代到宋,幞头经历了从实用性到审美夸张的华丽转身。
在国朝时期,皇帝与臣子皆通用一种名为平角幞头的头饰,这种幞头以其独特的平展两角为人所熟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所论述,提及硬角幞头在唐代为君王专用,到了宋代,直角的幞头则成为了贵贱通用的样式。
晚唐五代时期,帝王所钟爱的长角展角幞头在宋朝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将其追溯至唐五代的某位君主,有的认为是源于某位宫廷人物的创新。更有故事将它的发明归功于宫女或伶人,他们在匆忙之中为皇帝制作了这种方便的首服。
这些幞头不仅仅是简单的头饰,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从实用的角度,它们曾是防止官员交头接耳的有效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审美价值逐渐超越了实际功能,成为了一种外露装饰的夸张审美。
在服饰发展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当一个原本具有实用功能的结构被置于外部并受到人们的关注时,往往会经历装饰的夸大和审美的转变。当这种夸张趋势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它甚至会脱离原始的结构功能,变成人们难以理解的样子。一旦发展到极致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后,这种设计又会逐渐消失。
宋代冠帽两侧的耳朵状装饰,原本是为了方便打结而设计的幞头角。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它们逐渐变得硬挺和威严,成为一种夸张的装饰。这种首服在五代、辽、宋、金等时代被各阶层、各民族广泛接受和使用。在当时,它确实起到了庄重和端正的效果。
至于防止交头接耳的说法,最早出自元初的《席上腐谈》。其实这是一种结果论,人们根据长角存在的实际效果来推测其设计初衷。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更多的是后人的附会和猜测。至于将展角幞头的起源附会到赵匡胤身上的说法,则是更晚近的编造演绎,不足以作为真实的历史依据。
幞头的演变不仅仅是头饰的变化,更是华夏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它们从一个实用的头饰逐渐发展成为了审美和文化的象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