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是“解决看病难”关键

健康快乐 2025-04-18 22:08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挂号、取药,等待的时光仿佛让“花儿都谢了”。长途跋涉到繁华的城市,寻求大医院的救治,却往往遭遇无床位的尴尬。在我国著名医学专家钟南山院士眼中,解决看病难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

钟南山院士认为,大部分疾病其实并不需要到大医院寻求治疗,“其实99.1%的病只需要找社区医生就可以了”。现状却是,许多患者依然选择涌向大城市的大医院,使得这些医院超负荷运转,一号难求。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为了缓解这一紧张局面,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与南方日报联手,推出“医患关系献一策”系列报道,引导社会各界深入思考,提出建设性意见,凝聚社会共识,共创和谐的医患关系。我们特设读者来信(),倾听您的声音,期待您的关注。

走访广州各大医院,记者发现看病难依然是老问题。患者们纷纷抱怨,大医院的号源紧张,等待时间长。而对于医院来说,门诊量超负荷,软件、硬件都在极限运转。

现象背后,医患双方各有苦衷。患者为了挂号奔波劳碌,甚至提前一晚到附近酒店等待。医生则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门诊量远超设计承载能力,加班加点成为常态。

其原因,优质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一大症结。为了缓解看病难,医院采取了多种预约方式,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基层医院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旨在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治疗,减轻大医院的压力。现实情况却是,大医院依然人满为患。

省卫生计生委的官员们也曾亲身体验过看病难的困境。廖新波副厅长感慨道,“若不是身份特殊,我也很难看上病。”他认为,看病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患者涌向大城市的大医院;二是服务管理问题,造成的“脸难看”。

基层医院的现状也不容忽视。虽然有设备和人才的支撑,但由于地理位置、待遇等问题,人才依然缺乏。患者更倾向于前往大医院就诊,导致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常见病、多发病占据了大医院医生的大量时间。

钟南山院士强调,提高基层医院水平是解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患者分流,缓解大医院的压力,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医疗服务。

让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让每一位医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在基层医疗的之旅:破解看病难

众所周知,看病难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痛点。当我们深入,会发现其实难题主要集中在大病的诊疗上。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病症,高达99.1%,仅需社区医生的诊疗即可。在发达国家,基层首诊的比例能够达到80%,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20%到30%,基层全科医生在职业收入、职业前景等方面的困境,制约了基层卫生机构水平的提升。

当下有许多区域正在尝试构建医联体,将同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这些医联体通常由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共同组成,形成了一个医疗联合体,以实现双向转诊,让百姓的看病之路变得更为顺畅。这种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无疑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带来了希望。

最近,全国首家网络医院的诞生更是在医疗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这家网络医院由医院提供线上医务人员,第三方提供网络平台,并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健康小屋、大型连锁药店等地设立网络就诊点。患者可通过视频通话,在网络就诊点与在线医生直接沟通,完成就医过程。医生依据患者的病情开具处方,患者则可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药店直接购药。

这种新型的诊疗方式是否可靠?是否会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对此,陈伟医生表示,尽管存在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但网络医院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他也提醒患者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利用这种资源。陈伟建议,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应该开设关于如何认识疾病的课程,让大众对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媒体和医院也需要更好地承担起科普职能,帮助大众更科学地看待和使用网络医疗。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我们能找到更合理、更便捷的诊疗方式,破解看病难的难题。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