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频行凶 公共安全谁来管理?
近期,关于精神病人行凶的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恐慌。这些事件似乎正在演变为一种“全球病”,仿佛我们的社会中隐藏着许多潜在的“非定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这些潜在的公共安全隐患呢?
接连发生的两起校园伤人案,更是让“精神病患肇事”的乌云笼罩在公众心头。比如,前不久河南光山县的一乡村小学,22名学生被砍伤,嫌犯被媒体质疑疑似患有精神病。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康涅狄格州,也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嫌犯被证实患有亚自闭症,行为时常神经质、粗暴。这些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有多少这样的“非定时”?
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唐宏宇透露,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保守估计有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约1600万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约有10%的患者存在肇事肇祸行为及危险。由于缺乏一套规范、连续的治疗和管理体系,这些患者中的相当一部分“散落民间”,成为了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隐患。
除了这些重性精神病患者,一般心理障碍人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增多,个人的一点挫折也有可能成为点燃一般心理障碍者“包”的。除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关注和管理,我们也需要关注一般心理障碍人群,建立从家庭到社区、从医院到公安的社会网络化干预机制,以化解危机。
央视新闻调查曾统计显示,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而据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达3000万人,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约3000万人。各类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已达17.5%。这些数字让我们不禁担忧:中国是否正在迈入“精神疾病大国”?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表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严重的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有的甚至完全丧失自控和社会约束能力。这些患者若“放任自流”,将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建立有效的治疗和管理体系,对这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措施。
除了重性精神病患者,一般心理障碍人群也值得我们关注。在个人遭遇挫折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我们需要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关注和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面对精神疾病这一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和干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精神病人行凶事件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和谐、安全的环境中。王绍礼强调,社会中存在一部分看似正常的人,实际上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他们同样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可能对公众的安全产生难以预见的风险。对于这类人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教育、引导、关爱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力量。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共同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我们应该携手合作,共同防范潜在的风险和隐患,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王绍礼的观点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美好的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奋斗。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这些人的需求和心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教育和公共安全的投入,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和制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安全隐患和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应该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公共安全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视和解决。这是我们对社会责任的最好诠释。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