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暴利出厂后价格翻十倍
关于医用耗材价格问题的
一直以来,“看病难”问题的一大症结就是医疗耗材的高昂价格。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这些高科技、专利保护的医用医疗器械产品,虽然为病患带来生的希望,但其价格却如天文数字般令人惊叹。这些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早在2013年,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医药价格的高点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开始受到挑战。这一年,北京市宣布启动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检查,旨在规范大型设备和高值耗材的使用,以减少医疗机构通过过度检查牟利的情况。而此专项检查并非孤立存在,今年初卫生部等六部门发布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明确规定,高值医用耗材必须全部集中采购,以降低价格。
这些高值医用耗材的“天价”背后,其实是一场长达数年的博弈。早在2006年,国家就曾尝试限制部分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但因其涉及到医院的一大块收入,推动困难重重,背后的利益博弈异常激烈。尽管如此,经过几轮的试点,高值医用耗材最终纳入了集中采购的范围。
以心脏支架为例,其价格从出厂到患者手中经历了多次翻倍。最直观的数据是,一个出厂价3000元的心脏支架,最终到患者手中价格会涨到近3万元,翻了十倍。与此滥用心脏支架的问题也愈发严重,不少患者一次性被放入多个支架,甚至有的被放入十几个。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导致过度治疗的问题。
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问题不仅涉及患者和医院的利益,也关乎整个医疗体系的健康运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国各地已经有一些省份开始了高值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其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深入。除了医院的收入问题,还包括经销商的提成、进口器械的高基础价等。
据了解,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上外资产品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在高值医用耗材和高端大型影像设备上,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0%。这个现象也反映了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状况,以及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问题的重要性。
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医院、厂商和患者共同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和深入的合作,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蓬勃发展,但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仍存在一些挑战。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外科植入物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姚志修透露,在上海的骨科和心脏科植入物领域,跨国公司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价格较本土企业高出约50%。
一位国际医疗器械公司前代理商昨日向记者透露,他们在给医院的竞价单中,通常会预留最高达45%的回扣给医院和医生。这种做法在业内普遍存在,因为国际大品牌的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确实有保障,医院在进货时也更容易得到接受。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近期出台了相关规范,旨在减少高值医用耗材流通中的“黑金”环节。接近卫生部的人士表示,尽管存在激烈的利益博弈,但国家希望通过此次规范来整顿市场秩序。器械招标采购权利的下放是否能收到预期效果,目前尚难以断言。就像在各省药品招标中遇到的问题一样,器械招标采购也存在诸多挑战。
国家统计局的样本企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值已达数千亿元规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购销模式被扭曲,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采购环节过多导致耗材价格居高不下,占医疗总费用的比重也不断上升,流通差价率巨大。
官方曾公开承认,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存在集中度低、采购价格高、地区间价差大等问题。进口医疗器械要真正降价,必须降低市场营销费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蔡天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间环节的加价是导致部分高值医疗器材价格偏高的重要因素。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陈秋霖助理研究员则指出,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的根本目的是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总的医药费用。“以药补医”的机制如果不能破除,这一目标仍然难以实现。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的监管机制,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此次改革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不容忽视,但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保障患者的利益。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