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铬渣堆旁癌症村最小患癌死者仅9岁
关于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的调查与反思
随着相关调查报告的公布,云南曲靖的铬渣污染事件逐渐浮出水面。事件背后的疑问并未完全解答,铬渣究竟已存放了多少年?“癌症村”现象是否真实存在?危险品的管理监管为何如此缺失?这些问题的答案引发了广大网民的持续关注和质疑。
调查发现,位于南盘江边的庞然大物并非突然而来。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在此堆放了超过十四万吨的铬渣,这一数量庞大的工业废料已经在此堆放了八年之久。如果从该化工厂开始生产的年份算起,这一时间更是长达二十二年。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剧毒废料的存在并未得到妥善的管理和监管。
南盘江畔的兴隆村,村民们的生活被笼罩在阴霾之下。癌症的频发,水源的污染,使得村民们生活艰辛。王楼先的父亲身患肺癌的悲痛现实下,村民们只能选择购买矿泉水饮用。他们面临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对一种普遍现象的反映。
这一切的背后,暴露出监管的严重漏洞。据专业人士介绍,铬渣因其富含六价铬而毒性超强,且水溶性极好,一旦管理不善,极易造成水源和土壤的严重污染。此次事件中的铬渣运输和贮存并未见到任何有效的监管措施,如“转移联单”等制度的缺失,使得这一重大危险源处于失控状态。
回顾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这样的污染事件会一再发生?为何监管措施始终无法到位?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链条的驱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我们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危险品的监管力度,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更不能让工业废料成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技术水平,确保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危险品的管理和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关于我国铬渣问题的严峻现状
我国是产生铬渣最多的国家,每年有约45万吨的铬渣从铬盐生产企业排出,累计堆存量已超过万吨,涉及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家企业。其中一些企业因各种原因已经破产或关闭,留下的铬渣问题成为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这些堆存的铬渣多数露天放置,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防雨淋、防渗漏、防飞扬等。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风险。
国家环保总局针对铬渣污染治理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技术规范。规范中详细说明了铬渣的堆放、挖掘、运输和贮存等环节的操作要求。例如,堆放场所应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任何作业需征得管理人员的同意;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雨水径流进入堆放场所;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包装完好,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这一规范旨在确保铬渣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在云南曲靖发生的非法倾倒铬渣导致的污染事件中,暴露出监管的缺失。铬渣的运输和贮存环节未能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更未执行“转移联单”制度。转移危险废物前必须报批转移计划,并获得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联单。
值得庆幸的是,截至日前,珠江流域下游的广西、广东环保部门尚未检测出六价铬超标问题。广州自来水公司表示供水正常,可放心饮用,并加大了对水源地六价铬和其他重金属的检测频率。
针对此事件,曲靖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将对南盘江的水质实行日监测制度,确保水质安全。江边堆存的14.8万吨铬渣将按照国家环保要求重新选址搬迁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的铬渣无害化处理二期工程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市还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环境安全“大宣传、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以确保环境安全。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妥善处理铬渣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