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低价药近乎绝迹 每年消失几十种
记者近期走访了市区多家药店,发现许多传统的经典低价药品越来越难寻觅其踪影。即便有低价药的存在,也常常被药店隐藏在不显眼的位置,甚至一些药店并不愿意向消费者推荐。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在于,有专家指出,市场上的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在探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诸如三七伤药片、三金片、维C银翘片、藿香正气丸等低价药品虽然还能在药店中找到,但一些特定的低价药品如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治疗心衰的等却难觅踪影。药店工作人员透露,这些低价药并非完全缺货,但常常难以找到。在货架上的位置也常常被置于不显眼的地方,如维C银翘片就被放在了背向入口的货架上,且靠近中下层的位置。
当记者问及一些治疗特定疾病的低价药品时,如扑尔敏、大黄碳酸氢钠片、丙咪嗪等,药店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这些药物。多家医院药房内部人士也证实,低价药品在医院药房也并不齐全,但一些常用的低价药品如维C银翘片、藿香正气丸等仍然可以购买到。
据了解,造成低价药品难以购买的主要原因在于“无利可图”。郭凡礼指出,由于药品价格过低,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导致一些品种的低价药品逐渐消失。近年来,很多市场上常见的国产低价药品逐渐没了踪影。数据显示,在对我国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的临床用药调查中,短缺的常用药、治疗特殊病的药品数量高达342种。以甲巯咪唑为例,这种治疗甲亢的常见药在去年多地出现短缺,其直接原因是药品原料供应问题,但根本原因是产品价格偏低,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基本药物全国最高限价也限制了这些药品的价格上涨。对此现象专家担忧的是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无疑让人担忧未来市场上低价药品的可获取性以及对消费者的影响。一直以来,低价药品的供应问题在医疗市场上尤为突出。面对终端价格低的现象,中间流通环节难以获得足够的利润,这不仅影响了医院医生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更导致了低价药品入市受阻,采购量锐减,生产商被迫缩减产量。这一现象,导致了市场上低价药品的匮乏。
于明德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目前一些廉价药品的招标价格过低,使得企业利润微薄甚至陷入零利润的困境,企业自然不愿意生产。招标过程由各省分别进行,而招标办的成员往往对药品生产和流通不太了解,这使得招标价格往往选择过低,企业实际诉求难以得到合理表达。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和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廉价药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些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已经难以维持生产所需的成本。以红霉素和青霉素等常用药为例,尽管其价格多年来保持稳定,但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却日渐微薄。
朝阳医院的主管药师张征也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原因。他认为,现行的医疗体制对低价药品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许多医院采取“以药养医”的模式,部分医生更倾向于推荐高价的药品以获得更多利润。一些低价药品因为副作用或疗效不足逐渐被淘汰,被其他更安全、更有效的药品替代。比如氯霉素眼药水因使用多年后会产生耐药性,逐渐被诺氟沙星眼药水替代。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取消了部分低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鼓励企业积极生产低价药品,减轻患者的负担。北京市发改委也在6月底公布了第一批低价药品清单,包括一些常用的西药和中成药。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企业生产低价药品的积极性,让一些低价药品能够重新回归市场。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表示,低价药品最高限价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控制常用药价格、减轻病患负担。近年来随着药品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低价药品的利润空间日益压缩,企业难以维持生产。放开价格限制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一些低价药品可能会很快重新上市。
市场已经对此做出了响应。白云山和黄中药等知名药企已经决定恢复生产某些低价药品。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药企能够积极投入生产,让市场上的低价药品供应更加充足,让广大患者能够享受到更为实惠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