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刘墉是不是同岁 马驴说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马驴说”,这是关于君臣相处之道的智慧故事,也是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在正史记载中,乾隆帝和刘墉的年龄、生肖都不属马。乾隆帝生于兔年,而刘墉则生于鼠年。关于君臣之间的“马驴说”其实是流传于野史中的一段趣事。这段野史后来被收录到相声《君臣斗智》中,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片段。有趣的是,这个看似不靠谱的小故事还被演绎到了影视剧《宰相刘罗锅》里。
说到刘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罗锅的形象。历史上的刘墉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驼背,相反,他是一位相貌堂堂的才子。满清的选官制度十分严格,除了需要文采实力外,还需要长相出众。例如满清的“大挑”制度,就不考察八股文,只看考生的相貌。刘墉历任的官职包括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等,可谓是一代重臣。如果长相丑陋,脸上无光,那他也不可能得到如此多的重要职位。至于为什么后人称呼他为刘罗锅,那是因为他有些驼背弯腰,被皇帝赐外号为“刘驼子”,后来传成了刘罗锅。
在影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的学问及书画水平堪称一流。长年累月的读书作诗,或许会导致他腰下意识会有点弯。有一天,刘墉下意识地弯腰被乾隆看到了,乾隆便戏称他为“罗锅”。刘墉则机智地接受了这一称号,并以此为荣。这一事件只是“马驴说”中的一个小插曲。
说到“马驴说”,其实是一场君臣之间的斗智斗勇。在《君臣斗志》中,刘墉和乾隆被设定为同岁,同属马。有一次,刘墉的生日到了,百姓们纷纷前来祝寿,甚至有人给他弄了个长生位。这件事被和知道了,他便借此机会在乾隆面前打小报告,想要给刘墉穿小鞋。于是乾隆便传令让刘墉进宫。
刘墉正在家里吃饭,听到君命不可违,便进宫见乾隆。行完君臣之礼后,乾隆问起刘墉的年龄。刘墉知道乾隆这是在试探他,于是便运用避讳的智慧,回答乾隆说他去年四十又四。乾隆听了无法接招,便继续追问年龄,刘墉便说他的年龄明年便是四十又六了。如此一来,乾隆就无法再问下去,只好放过他这一关。这个对话充满了智慧和机智应对的味道。历史上关于君臣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有趣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值得我们和学习其中的智慧和道理。“马驴说”是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了解古代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智慧和机智应对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之一。乾隆年间,君臣之间的一次微妙对话,让人感受到了智慧与生存的智慧。
一天,乾隆皇帝与大学士刘墉闲聊时,突然问了刘墉的属相。刘墉机智地回答自己属驴。乾隆听后不禁疑惑,于是追问其原因。刘墉解释道,自己虽为大学士,但性格倔强如驴,且马能日行千里,驴只能拉车磨磨,因此自称属驴。乾隆被他的奇思妙想逗笑,但并未轻易放过他。
乾隆随后提出让刘墉自尽的要求,并请和提出让他跳池的建议。刘墉并未赴死,而是巧妙地借屈原之事化解了危机。当他来到池边,遇到了一位自称屈原的幻影。屈原问他是否也遇到了昏君,刘墉则巧妙回答,称自己遇到的是明君圣主。这一番话不仅让乾隆觉得受用,更让刘墉巧妙地避过了一劫。
这个故事虽为野史段子,但其中蕴含的君臣相处之道却值得我们学习。刘墉的机智与口才,使他能够在官场中屡屡脱罪。他的生存智慧,不仅体现在说话上,更体现在为官之道上。
在正史上,刘墉做官时也曾犯过错误,但由于家族背景,他得到了维护。他的善始善终,或许与他善于说好话有关。相比之下,和虽在乾隆时期权势显赫,但因不知收敛锋芒,最终在嘉庆亲政后被处死。两人的不同待遇,体现了不同的为官之道。
刘墉的“马驴说”,不仅展现了他的机智与幽默,更体现了他对君权的尊重与理解。他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的相处需要圆润与机智。而和则可能过于张扬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忽略了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两人的不同命运也反映了不同的生存智慧与为官之道。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在任何地方都需要说话的本领与聪明的脑子。在官场中,刚正不阿是指工作时的态度,而与人相处则需要圆润与机智。刘墉的善始善终,不仅因为他的才华与机智,更因为他懂得如何在官场中生存。他明白君权的威严与脆弱,因此能够巧妙地应对危机。这样的智慧与策略,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