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智囊团:十八学士有哪些人?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立了文学馆,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士,包括王府属、记室、虞世南等人,他们共同讨论政事和典籍,被后人称为"十八学士"。为了表彰这些贤才,唐太宗命画家为他们画像,形成了著名的《十八学士写真图》。被选入文学馆的人被称为"登瀛洲"。
这些学士的聚集,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智慧决策。在他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建立了文学馆,以收聘贤才。这些学士如杜如晦、房玄龄等人,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唐太宗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这些画像记录了他们的风采,并流传至今。这些学士的聚会也启发了后人绘制了《十八学士弈棋图》。
不仅在唐朝,五代君王马希范也效仿唐太宗设立天策府文学馆,以拓跋恒、廖匡图等十八人为学士,称为"天策府十八学士"。这表明了古代君王对文化和人才的重视。
唐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这些学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帮助他平定归来。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李世民设立天策府,并开设文学馆,聚集了一批当时的精英。这些学士的构成具有代表性,包括心腹谋士、儒士学者等。为了激励他们,李世民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并命阎立本为他们画像,留待后人欣赏。
随着李世民篡夺皇位成功,大唐官僚制度开始新的运作。十八学士的出路成为唐太宗心中的难题。他担忧如果这些人被视为帮凶,将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李世民采取了平衡策略,对十八学士进行加官封爵。但他在身边安插了李建成的旧臣,特许其参知军机,这使得十八学士感受到了压力。他们意识到好日子已经过去,需要谨慎做人。秦府文学馆在初唐的斜阳西风里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杜如晦和房玄龄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经历了从荣耀到失落的转变。房玄龄用毕生的精力参与维护贞观之治,但他的治国政绩却难以寻觅痕迹。他宁愿被人遗忘,也不愿显露锋芒。最终,房玄龄的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
这些十八学士的命运与唐朝的政治变革紧密相连。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但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古代君王对文化和人才的重视,也揭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残酷。在贞观十年的一个日子,李世民,这位雄心壮志的君王,打破了祖制的常规,强行要求阅览《太宗实录》。面对君命,房玄龄,这位平日里战战兢兢的臣子,无奈放弃了原则,将武德、贞观两代的"起居注"奉上御览。当李世民翻阅细目时,他发现了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这一发现犹如雷霆击中,引发了君王的震怒。他愤怒地指着房玄龄的鼻子,责备他欺瞒太甚,令房玄龄颜面扫地,铩羽而归。自此,那些曾备受尊重的十八学士的身价一落千丈。
到了贞观十二年,一场风波席卷了太子左庶子于志宁。虽然侥幸逃脱一死,他却因此称病不朝。次年,随着母亲的离世,他解职丁忧。三年期满后,因父亲病故,他再次丁忧。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于志宁如同沉默的羔羊,再也没有上疏言事,他的话语权似乎被某种力量所剥夺。
十八学士中的李守素,是一位谱牒专家,对政治保持沉默。他在山东世族中有相当的号召力。当初,李世民把他请进文学馆多半是出于政治联络的需要。随着江山已定、天下大治,"统战"之事被搁置一旁,李守素也被遗忘在浩如烟海的谱牒文献里。贞观十二年,他被受命重订《氏族志》,却在审阅志稿时因发现山东竟列于皇族同姓之前而遭到李世民的冷淡回应。数月后,李守素因未领薪俸,感到寒意袭人,遂交了一份辞呈,灰溜溜地离开了政治舞台。
而在这段历史中,那位习惯于"面刺君过"的魏征始终保持沉默。他的存在,似乎仅仅是初唐政治的一种特殊需要。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他的墓碑甚至被唐太宗掀翻。这些十八学士们如同被风扫过的落叶般,静静地退出了初唐的政治舞台,不留痕迹。
这些人物的命运反映了初唐政治舞台上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他们的兴衰荣辱,无不与皇权的波动息息相关。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曾是风云人物,却因各种原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过客。他们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他们揭示了初唐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