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传“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 牛奶问题
近年来,一条关于牛奶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引发了习惯喝牛奶的人们的关注与担忧。文章声称牛奶是人类患癌症的罪魁祸首,甚至指出奶牛产奶依赖于打高剂量激素。对此,食品安全专家给出了回应,并对相关疑问进行了解释。
关于奶牛是否靠打激素产奶的问题,传言称奶牛之所以一直产奶是因为不断怀孕生小牛,而农场则通过给奶牛打高剂量的荷尔蒙让其不自然泌乳。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介绍,激素并不会让奶牛产奶。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奶牛只有在产下小牛后才开始分泌乳汁,大约305天就会停止。使用的激素实际上是一种生长激素,主要用于增加产奶量,而不是让奶牛不怀孕就产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也介绍,美国FDA早已批准使用人造牛生长素来产生更多牛奶。在集约化、工业化的养殖奶牛中,使用外援力量是常态。
接下来,关于喝牛奶易患各种癌症和慢性病的传言,有消息称美国教授T.柯林.坎贝尔博士研究称牛奶中的蛋白质是强促癌剂,尤其是酪蛋白。食品安全专家们指出,并没有证据表明牛奶能致癌。朱毅表示,允许使用的生长激素不会损害消费者健康。牛奶中的IGF-1含量很低,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不构成健康隐患。关于牛奶致癌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牛奶是否还能喝呢?牛奶是否具有营养价值呢?专家表示,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适量饮用牛奶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有助于保持健康。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等问题,需要适量饮用或者选择其他替代品。
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相信未经证实的传言。在享用牛奶的也要保持营养均衡、多样化的饮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应该相信专业机构的评估和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轻易被不实信息所误导。果壳网的一位谣言粉碎机编辑、具有农学背景的李飘针对美国坎贝尔教授关于牛奶中酪蛋白致癌的研究进行了深入解读。她明确表示,这一观点并非学术界主流看法,尚未有足够证据支持牛奶会增加癌症风险的论断。
坎贝尔的实验,在大剂量诱导癌变细胞的大鼠身上进行,并不能直接类比于人类健康环境。更值得一提的是,坎贝尔本人在2006年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曾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并非意味着乳制品会致癌。
中国农业大学朱毅副教授对此也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他指出,虽然过量摄入牛奶可能增加某些疾病的风险,比如前列腺癌和帕金森病,但牛奶的摄入也有助于降低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例如肠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都被科学所证实。
那么,关于牛奶的疑问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便是:牛奶能否饮用,以及适量是多少?
对此,专家建议,对于除发展中国家儿童和营养不良成人之外的群体,并不需要过度摄入牛奶。朱毅副教授更是明确指出,牛奶在我国膳食结构中仍是补充钙质的首选,因为其含钙量高且吸收利用率也高。
她进一步强调,尽管过去几十年里牛奶被过度神话,但实际上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食品。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食用的奶制品量并不多,因此不必过度担忧其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对于没有乳糖不耐等问题的人群,摄入适当的牛奶是有益的。据她建议,每天饮用250毫升至300毫升的牛奶,不仅不会增加疾病风险,反而能带来健康的补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推荐日饮奶量为300毫升,这一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美国等国家。实际上,近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人均日饮奶量仅为44毫升,全国平均水平更是低至20毫升。对于牛奶的消费,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既不过度神话,也不妖魔化,适量饮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