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人才成生物医药短板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医药企业产品升级的核心动力,预计未来全球生物药市场在2022年将达到惊人的3260亿美元。这一领域因其巨大的投资价值和迅速的发展势头,正受到广泛关注。
在最近由新闻快递经济部举办的“金台圆桌聚焦科创”中国医药科技创新闭门研讨会上,行业专家和业内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入手,尽快形成追赶实力。
资金和人才是制约药企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而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拥有绝大多数的生物药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庾石山强调,要创新就必须脚踏实地,从投资、研发到产业化,形成完整的价值链。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秘书长冯岚指出,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随着中国医药行业参与全球药品监管的标准制定,这不仅使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也为中国专家提供了参与全球标准制定的机会。人才短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方恩医药董事长张丹表示,目前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招聘范围狭窄,企业国际化程度不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经理王文礼建议,要吸引高端技术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必须解决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两方面的问题。
创新药的研发难度大,投入高,风险大,但长远来看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郗砚彬表示,生物医药所需的技术与资金是一大挑战,尽管当前社会资金有所下调,但对医疗健康,尤其是生物制药领域仍然充满热情。
《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的编制工作已正式展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了加强生物技术领域顶层设计的紧迫性。美年大健康首席科学家、副总裁宁毅认为,人才、资本和政策环境资源的连续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他建议容许新药的价格浮动空间以鼓励创新。康辰药业创始人刘建华和加科思董事长王印祥等也强调,医药产业创新需要整个系统的升级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与支持。
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协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自主创新,培养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从医药领域专家及创新企业的视角看,我们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经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益方生物的董事长王耀林指出,当前医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应当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以降低投资机构的风险,并推动多个相关领域的发展。浩思海洋生物董事长王蓬勃和臻和科技政务副总经理赵饮虹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医药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明确的政策路径的需求。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壮大,国内生物医药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等地区。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郗砚彬等人指出,各园区在投入时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尤其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领域投入过多,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他们建议国家建立宏观的产业指导、调控以及联动机制,以更有效地聚集资源,推动创新企业的集约发展。
康辰药业创始人刘建华则强调了医药企业在创新中的差异化发展之路。他认为,医药企业应在整体创新的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定位,静下心来开展差异化创新。目前我国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虽然进步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仅需要国家持续加大投入,还需要企业立足长远,加快布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实现了许多伟大的跨越,但创新药物研究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庾石山强调,我们要积极鼓励创新,为原创研发的科学家们鼓掌喝彩。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努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的医药产业既需要国家的宏观指导,也需要企业的自主创新。只有结合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并努力见证我国医药产业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