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3年内4次涨价 价格高得离谱暴利惊人
近年来,“洋奶粉”的价格频频上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仅在三年内,这些进口奶粉的价格已经上调了四次之多,其中涉及的品牌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等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上,这些“洋奶粉”的售价往往高达三四百元,甚至远超境外价格一倍以上,令人不禁惊叹其背后的暴利。
实际上,一罐奶粉的成本并不会超过100元。这些进口奶粉在国内市场的售价却动辄高达数百元,甚至达到成本的数倍。与此一些打着“洋奶粉”旗号的中国特供奶,价格也异常高昂。这种价格暴涨的现象,无疑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和无助。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进口奶粉的暴利背后,既包含了需求的增加,也包含了行业暴利驱使更多企业进口奶粉的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主攻高端市场的进口奶粉,现在正逐渐向中低端市场延伸,直接蚕食传统的国产奶粉市场。中小品牌和杂牌“洋奶粉”也纷纷涌入市场,加剧了这一趋势。
以惠氏旗下的高端品牌“启赋”为例,其900克奶粉的零售价格高达408元。同样号称使用新西兰奶源并在新西兰加工生产的品牌奶粉,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一些消费者反映,在中国市场上购买的新西兰或澳大利亚产奶粉,价格要比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超市里直接购买贵出1至2倍。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贴牌”奶粉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价每罐只有80至100元,但其终端售价却超过了200元乃至更高。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牛初乳奶粉的毛利率高达10倍以上。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中国近期已暂停对牛初乳复合粉的进口。
除了价格暴涨之外,“洋奶粉”还在逐步蚕食国内市场。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本土奶粉的不信任感加剧,导致进口奶粉冲击国内市场。目前,“洋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已经由2008年初的70%上升到了目前的85%。预计未来几年内,“洋奶粉”将继续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称,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基础营养差异并不大,主要差异在于添加的微量营养元素和原材料成本的变化。国外原装进口的奶粉和在国内加工“洋奶源”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用工成本、关税和运输成本上,但这三项相加也不会超过50%。“洋奶粉”的高价并非完全基于产品本身的成本差异,更多地可能是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结果。
“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暴涨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同时和企业也需要加强监管和自律,确保市场的公平和消费者的权益。在中国乳制品市场上,进口奶粉正在持续占据重要位置。其进口规模不仅大幅扩大,而且平均价格也在稳步上升。据数据显示,去年在上海关区,进口奶粉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5万吨,相较于往年同期增长了16.8%,占整个关区乳制品进口的近半壁江山。从年初到年末,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超过8万吨,占据同期关区乳制品进口总量的四成份额。业界推测,到2011年,中国进口奶粉规模可能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0万吨,市场份额占比超过半壁江山。
在这股进口奶粉的热潮中,其价格也在水涨船高。去年年初,上海关区的进口奶粉平均价格为每吨3393.7美元,相较于上一年同期上涨了约四分之一。而到了今年年初,这一价格已经攀升至每吨5103美元,涨幅惊人,达到了惊人的半数以上。这种价格上涨的趋势似乎并未有减缓的迹象。
相较于这些频繁涨价的“洋奶粉”,国产奶粉在价格调整上显得更为谨慎和无奈。从统计数据来看,从2006年至今,国内奶粉的平均销售价格仅从每千克80元涨至约100元。专家指出,国产奶粉的市场定价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是受到成本压力的影响,一般不会轻易提高产品的市场零售价。这主要是因为国产奶粉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尤其是区域性品牌,很难像高端奶粉品牌那样拥有超额利润空间。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一旦提价,可能会失去部分消费者。国产奶粉的涨价更多的是出于成本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无论是进口奶粉还是国产奶粉,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奶粉价格的变化,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