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质才是我国血荒的罪魁
近年来,北京市关于无偿献血的规定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血荒”问题成为了社会焦点。在我国医疗服务量逐年提升的背景下,每逢夏冬两季,许多地区都会出现用血紧张的状况,这被称为“季节性血荒”。
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存在的短板。当前,我国无偿献血主要依赖于流动献血,而尚未形成稳定的献血志愿队伍。天气变化、人们外出意愿的波动都会造成采血量的不稳定。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尽管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努力向路人宣传无偿献血,但在天气不佳时,献血人数仍然明显减少。
不仅如此,我国无偿献血的阵地血站和固定献血屋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由于投入不足,无偿献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参与无偿献血服务可及性差。我国人口献血率不高,这也是导致用血供应紧张的直接原因。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84%,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业内人士称之为“制度性短板”。其中包括无偿献血者稳定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采供血机构人员编制与工作量发展不均衡、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繁琐的手续让许多献血者及其亲属并未能充分享受到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这不仅影响了公众献血积极性,还容易引发误解。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血液管理制度,加强对临床用血的监管,并缓解血液供需矛盾。具体来说,应扩大无偿献血宣传,提高居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和社会参与度。建立有效的血液调配使用机制,合理利用因健康因素正常报废的血液。还需要推动医疗机构开展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业务,提高血液利用效率。
解决“血荒”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完善无偿献血制度,提高公众献血意识,确保血液供应的稳定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一直以来,个别基层医院在血液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有时会过于依赖输血来治疗贫血。这不仅未能充分发挥血液的有效作用,更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强化监管、建立全面的临床用血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为了缓解血液供应紧张的状况,基层专家学者提出了“开源节流”的理念。一方面,我们需要完善相关的血液管理制度,加大对血流管理机构的投入,并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参与。这不仅是和相关机构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献血周期调整为每4个月一次,以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献血。王乃红指出,适当的献血周期不仅能保障群众身体健康,还能增加血液的供应量。我们也应该打破现有的表彰制度局限,通过表彰献血积极工作者来调动社会的积极性。
强化部门职责分工也是关键之一。无偿献血工作应被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建立健全无偿献血组织机构。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无偿献血有宣传、有管理、有经费支持。采供血机构的建设应纳入当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并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除此之外,建立无偿献血服务长效机制、发展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强化安全意识并建立用血评价体系也是解决血液供应紧张问题的重要途径。成都市和达州市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编者看来,血荒并非真正的短缺,而是管理上的不足。我们拥有众多的献血者,但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管理和使用这些血液资源。加强医院的监管、血库的监管才是解决血荒问题的根本。只有确保每一滴血都得到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才能真正缓解血液供应紧张的状况。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血液管理问题,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确保血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安全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开源节流”,缓解血荒,为需要血液的患者提供及时、安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