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暴涨包裹滞留快递如何应对“双11”
在近日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一条消息中,国家邮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军胜明确表示,我国正在积极抓住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快递出海”工程。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每年的“双11”对快递网络来说都堪称一次大考。在这个物流高峰期间,车辆调配、人力资源安排、数据统筹等各方面的挑战纷纷涌现。尤其是在末端环节,如快递驿站等,若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派送压力将会被进一步放大。
在最近的一次“双11”期间,北京某社区快递网点因故关闭,导致大量包裹堆积,引发了广泛关注。据该网点的负责人回应,消费者如需取件,需将快递单号以短信形式发送给他进行查询。但对于关门的具体原因,负责人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附近的居民则反映,出现了快递堆积的情况,许多快递员都在忙碌地寻找和摆放包裹。一位快递员透露,他每天的派件量高达1200-1300件,下班时间也延迟到了晚上9点。如果能在转运中心环节提高效率,对于整个派送流程将产生显著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快递企业开始着手升级转运中心。通过引入智能设备,优化流程,提高分拣效率。例如中通快递的京南转运中心,就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分拣线,能够实现高效、准确的货物分拣。转运中心还实现了分拣前置,即货物在转运中心就被预分拣到快递员的派送区域,这大大减轻了网点的经营压力。
在京南转运中心,货车进港流程完成后,货物会通过自动化的传送带进行分拣。操作组长介绍称,自动化分拣线的效率高达7万件/小时,传送带速度达到2.5米/秒。转运中心还实现了与周边转运中心的系统协同,货车和司机资源能够实现智能调配,不再需要人工操作。这一系列的升级措施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也提升了消费者的取件体验。
我国快递行业正在积极应对“双11”等物流高峰期的挑战。通过升级转运中心、引入智能设备、优化流程等措施,努力提高派送效率,确保消费者的取件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改进都能对整条派件线路产生积极影响,这也是众多快递企业积极升级转运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五年前的北京“双11”,在王召付的回忆中,仍然历历在目。那时,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尚在探索阶段,面对海量的货物,许多环节不得不依赖人工操作,气氛紧张。
而今,北京市的快递业务蓬勃发展。据邮政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已达17.39亿件,同比增长9%。尤其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12.22亿件,同比增长16.67%,呈现出旺盛的增长态势。
面对逐年攀升的快递量,各大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升级转运中心、智能仓库、无人设备等,以提高效率。如圆通在“双11”前夕启用的北方最大转运中心华北转运中心,全新引进自动化快件分拣设备,日处理量预计可达600万件,极大提升了企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快件中转处理能力。而在河南地区,京东物流升级启用的郑州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其智能分拣中心由高速自动矩阵、支线自动分拣机、传站自动分拣机等组成,日均可处理100万件,展现出惊人的处理效率。
物流行业的专家们在探索新的路径,以技术手段提高分拣效率,减少中转和分拣次数,减轻末端派送人员的工作强度。这不仅是为了稳定物流网络的正常运转,更是以效率驱动,赢得时效竞争,从而在“双11”等旺季高峰抓住增长机遇。
快递专业人士徐勇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一些企业正在尝试设立分布式的小型分拨中心,这种中心既能实现城市整体范围的覆盖,且与网点的交通距离达到成本平衡,场地投入要求也不高。他认为物流基础设施在拉动消费的环境下变得非常重要,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并根据业务量情况进行相应的减税措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则指出,现代流通体系构建中的关键问题是土地利用问题。他强调,土地利用应纳入强制用途规划管制中,城市对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小区物流基建的需求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因为这类项目投资大、规划长、回报慢,所以并不受部分的重视,甚至有时会出现物流园区外迁、食材运输新鲜度难以保证等情况。合理规划物流用地至关重要。
在这个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从大型转运中心到智能物流园区的建设,从自动化分拣设备到分布式小型分拨中心的尝试,无不展现出物流行业的进步与创新。在应对“双11”这类高峰挑战的也抓住了增长机遇,为未来的物流发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