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配致“医联体”发展遇现实瓶颈
在医疗改革的道路上,构建医疗联合体(医联体)无疑是一个充满创新色彩的重要尝试。通过对湖北鄂州和北京等地的实地采访,我们看到了医联体在实现分级诊疗、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动医生和患者流向基层方面的积极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医联体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瓶颈问题。
在鄂州,临江乡德胜村的乡村医生范细军成为了医联体的成员,他所在的村卫生室与鄂州市三医院等医疗机构形成联合,转诊单可以直接在三院挂号使用,大大方便了村民。鄂州市三医院医疗联合体的成立不仅覆盖了广大人群,还承担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等职能。医联体内还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医务人员可以在医联体内进行进修和培训,医师还可以进行多点执业。这种模式的始于鄂州市卫生计生委的尝试,如今已在湖北多地开花结果,数量超过百个。
在湖北乃至北京等地,医联体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北京朝阳医院社区部主任胡云岭介绍,医联体内部设有绿色通道,资源共享,患者可以在社区医院开好检查单后直接到大医院做检查。据统计,朝阳医院共向基层医院下转病人数百人,有效分流了三级医院的资源。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医联体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利益分配问题被认为是核心问题之一。医保资源的分配、药品供应等都成为制约医联体发展的因素。一些社区医院在医保总量接近饱和时,不太愿意接收下转的患者。由于医联体内医院的医保分别进行总额控制,影响了基层医院的接诊热情。未来医保按医联体付费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但这需要患者首诊必须在社区,并固定在某一个社区。如果病人仍然任意就医、不受任何约束的话,医联体就无法发挥管理病人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医联体的建设需要与病人使用医疗资源的就医行为变化紧密结合。为了充分发挥医联体的作用,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方式、优化药品供应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措施的配合推进。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生和患者流向基层的目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最终实现有序就医。同时这也是对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的积极对于缓解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北京医联体建设:谨慎前行与多元
北京在推行基层首诊制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尽管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明确表示,目前并未考虑出台强制患者在社区首诊的政策,但他们正在通过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水平和完善医保政策等措施,吸引患者前往基层就医。
改革的道路:不只是医院的“独舞”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陈仲强认为,推动医联体更多地停留在倡导和号召的层面,如何形成功能完善的医联体,整合并承担医疗服务,还需要医疗机构更多的和努力。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共赢,是医联体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
以鄂州市为例,其在构建医联体时,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并未触动产权方面的改革。在保证机构性质、隶属关系、人员身份、职责等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将医疗机构的行政、人事调配权和经营管理决策权进行下放。这种模式的,为医联体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鄂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张文斌指出,由于社区和中心医院隶属于不同的区域和行政管理体制,更多的是技术协作关系。真正的医联体需要上级医院的带动,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而医生如何下到基层是其中的关键。为此,鄂州市通过行政命令要求医生组成团队下基层,甚至与医生的职称晋升挂钩。
北京朝阳医院则通过向社区医院派出责任主任的方式,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基层业务能力,还能提高其管理能力。
陈仲强认为,不同级别和所属医院的利益不同,仅靠医院自身难以实现真正的联合。他建议,需要在主导下,通过一系列相关改革,打破利益壁垒,在更高层面上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要调动市场资源,鼓励民营医院参与,形成多途径多渠道办医联体的良性发展局面。
医联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只有在机制上实现实质性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医联体的持续发挥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